专家提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应重视生态保护
我国的高山蔬菜泛指利用海拔800米以上夏季的自然冷凉气候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产地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大别山、武陵山和武夷山区周围的120多个县市以及北方部分高原地区,年播种面积已经达到500余万亩。记者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林海莽莽、雨量充沛的湖北省蔬菜大市利川看到,高山菜地一片葱绿,生机盎然,到处都有挑担卖菜的农民兴高采烈地向记者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但是,记者也发现,有的菜田建在坡度较大的山上,还有个别菜田已经裸露出一些大块的石头。
“我最担心的,就是生态问题。本来挺好的地方,不能种了10年8年菜后,山秃了,水也污染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杜永臣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高山蔬菜已经成为老少边穷山区农民脱贫的朝阳产业,过去生活困苦的农民现在很多都发财了,不少人一季就收入几万元;但目前有的陡峭山地也在种菜,容易造成生态相对脆弱的高山地区水土流失。另外,不合理施肥和种植品种单一会使地力下降、营养失衡,也造成一些病害的发生。他指出,高山蔬菜远离工业“三废”污染,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理想之地;为使这个产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今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在跟踪研究解决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关键技术问题时,还要引导农民采用合理的栽培方式(如轮作可以减少连作性病虫害)和科学的栽培技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据介绍,华南有的高山蔬菜几年前曾十分红火,后来就因为多年连作,病虫害严重,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造成出口受阻。杜永臣还建议,建菜地应有科学论证,坡度较大的地方和雨水汇流的地方不应允许开垦种菜。
虽然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已建立起高山蔬菜基地试验工作体系,并在高山蔬菜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中取得系列阶段性的成果,筛选出了一批高山蔬菜专用品种,建立了10万亩高山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方智远在会上还是对代表们说,高山蔬菜栽培是门新学问,与低海拔蔬菜的管理有很多不同,目前国内外对其的研究都不太深入。应该分析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中逐步出现的问题,深入探讨高山蔬菜的适宜品种、生态栽培以及植保问题,使这一有限的区域资源加以科学规划和保护利用。
出席这个会议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和有关领导等共有300多人,在交流各地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技术研究进展的同时,他们也纷纷献计献策。湖北省农科院蔬菜科技中心主任邱正明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出了高山蔬菜六大生态栽培技术、茬口多样化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等。河北的专家提出,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错季蔬菜产量可观,已经占据北京市场的很大部分,但农业灌溉是“耗水大户”,其80%用于蔬菜种植,坝上错季蔬菜的管理粗放,用地下水较多,有的地方地下水一年最多下降6米,所以目前坝上不宜盲目扩大蔬菜种植,主要工作应放在提质增效上。还有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谈到,目前高山蔬菜种植品种大多是甘蓝、大白菜、萝卜等,精细品种的种植比例过小,不能满足淡季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由于品种和茬口过于集中,又缺乏冷链贮运系统和采后处理技术,生产的效益风险正在随着面积不断扩大而增大,“菜贱伤农”现象偶有发生;他们建议政府在高山蔬菜品种和采后处理技术的科研开发、农民培训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