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科教我国攻克棉花“癌症” 宿州农业捷足先登

我国攻克棉花“癌症” 宿州农业捷足先登

发布时间:04-14 17:55分类:农业科教

 

  一度令国际同行束手无策的棉花“癌症”黄萎病,终被我国科学家攻克。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课题,历经26年刻苦攻关,在棉花抗性机理研究、田间动态鉴定和抗性基因追踪、高抗品种培育等关键环节,均获重要突破,培育出的以抗黄萎病为主要特征的中植棉系列新品种已推广应用558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逾百亿元。由中科院院士朱玉贤、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等业界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课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抗黄萎病鉴定、检测技术和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选育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

  据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所长、课题负责人戴小枫介绍,棉花黄萎病是制约棉花生产的关键因子之一,属世界性难题。课题组从DNA水平上确认了我国现有棉花品种(系)对黄萎病抗(感)存在的遗传真实性,证明了棉花对黄萎病抗性的遗传模式。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基于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筛选-分子标记辅助聚合的抗病种质创新、材料创制和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我国第一个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中植372,并以此为骨干亲本,培育出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系128个,选育出国审品种7个、省审品种6个。培育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第一个抗黄萎病、对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铃虫的三抗棉花新品种――中植棉2号,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先后成为农业部和多省主导品种。

  据了解,本课题创新的抗病鉴定技术、分子标记跟踪和复合病圃高压筛选方法以及骨干亲本中植372、中植棉2号等已经被国内外同行相继采用,加速了棉花抗病育种技术的升级换代,彻底结束了我国棉花不抗黄萎病的历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形势可喜,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有了良好基础。但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中国传统农区出现了务农劳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现象,“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日益突出。皖北农业大市宿州也不例外。

  宿州地处黄淮海和泛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与苏、鲁、豫3省11市县接壤,辖四县一区,耕地面积750万亩,总人口626万,其中农业人口537万。2012年粮食总产75.4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近1/8。同时,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等久负盛名。

  尽管有“果海粮仓”的美誉,但是宿州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从宿州农业实际看,持续发展基础并不稳固,推进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又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在“四化同步”的要求中,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效应非常明显。

  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缺”,即“人多但缺人”:农村优质要素外流,人口大市依旧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倾向;“地多但缺地”:耕地面积广阔却缺乏规模经营设施农业用地;“钱多但缺钱”:存款不少但贷款少,农业发展处于“贫血”状态。此外,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产业布局总体零散,经营主体能力偏弱,科技自主创新不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等问题。

  宿州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在中国传统农区带有共性。为了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难题,农业部党组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设想,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创建一批具有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意在辐射带动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一设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国家也重点建设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充实完善试验内容,推进农村改革进程。在定位上,前者侧重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后者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的探索创新。其战略意义是,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引领和探索。

  正是由于宿州具备“两区”建设的客观基础和有利条件,2010年8月,宿州市?桥区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11月,宿州市又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作为肩负农业“两区”建设重任的地区,宿州被赋予了重大使命。

  “加强‘两区’建设,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宿州将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在硬件设施、经济效益、科技装备水平、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努力创造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多次强调,“‘两区’建设最终落脚点是破解农业发展困局,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国传统农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路径。”

  宿州市市长史翔说,农业“两区”建设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经营主体、产业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导向。只有培育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盘活农业生产关系中的各种要素,进而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此为方向,宿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两区一体化、基地化、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出台了《全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主体创新为核心,基地建设为平台,体系建设为保障”的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思路。

  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大棋局中,宿州无疑是一个勇于探路的过河之卒,而这,不仅会影响宿州的未来,也会为全局累积经验。

 

冰岛今年7月份捕捞量下降25% 平度:“农创体”趟出脱贫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