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生产绿色税制促资源合理开发

绿色税制促资源合理开发

发布时间:2016-06-29 23:52:14分类:农业生产
  本报记者 吴秋余

  7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实行从价计征,清理收费基金,同时突破目前仅对矿产品和盐征税的局限,试点开征水资源税。“此次改革将通过全面实施清费立税,构建从价计征机制,建立规范公平、调控合理、征管高效的资源税制度。”国家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司长蔡自力表示。

  征收范围将逐步扩展至水、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

  据介绍,此次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扩大征收范围,逐步扩展至水、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此次先在河北省开展水资源费改税试点;二是全面推开从价计征,在前期实施原油、天然气、煤炭等从价计征改革基础上,此次对绝大部分矿产品实行了从价计征;三是全面清理收费基金,将全部资源品目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停征价格调节基金,取缔地方针对矿产资源违规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

  “全面构建从价计征机制是本次改革的核心,从价计征具有‘自动稳定器’的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功能。”蔡自力介绍,从价计征构建了税收自动调节机制,既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又能自动反映资源市场价格的变化,代表了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今年上半年,由于原油、煤炭的售价降幅较大,资源税收入也随之下降,全国原油、天然气、煤炭三个税目一共减收资源税101.7亿元,平均减幅达30.38%,及时、自动地减轻了企业负担。据测算,如果不实行从价计征,同期全国油气煤企业将会减利75亿元左右。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分析认为,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方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长期以来矿产品资源税从量计征的诸多弊端,构建了资源品价格与资源品税负之间的联动机制,使资源品税负内化于资源品价格之中,使得资源价格更加有效反映资源品的供求状况以及稀缺状态等,有利于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倒逼企业节约利用资源,不会增加正常用水负担

  “要开征水资源税了,那我浇地灌溉,是不是用水成本要涨了?”听说要在河北开展水资源税试点,很多村民到石家庄市鹿泉区地方税务局咨询。

  鹿泉区地税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水资源税改革将通过费改税的方式进行,避免税费重复征收,不会增加正常居民生活用水和一般企业用水负担。改革保障农业生产中的合理用水,而且对规定限额内的农业生产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

  考虑到水有别于一般的矿产品,改革后,对一般性取用水按实际取用水量计征,设置最低税额标准,地表水平均不低于每立方米0.4元,地下水平均不低于每立方米1.5元。而对高耗水行业、超计划用水以及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取用地下水,从高制定税额标准,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抑制不合理需求。

  差别化征收的水资源税制度设计倒逼不少企业重新定位发展思路。顺应水资源税改革,承德北雁铸造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着手向节能化转型发展,公司负责人王永丽介绍:“按照水资源税改革小组的测算,转型成功后,我们硅砂行业每生产1吨水洗砂,可节约耗水1.24吨,一年下来,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费用。”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我国现行资源税范围偏窄,难以承担起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护作用,而扩大征税范围,既符合当今世界资源税改革和发展趋势,也利于有效提高我国水、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税收。

  堵住乱收费口子,资源型企业负担将有所降低

  山东泰安是我国重要的井矿盐生产基地,泰安市肥城胜利化工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李立星算了一笔账,目前公司工业用盐年产量300万吨,市场销售均价每吨120元,实际税负在10%左右,改革后资源税率为4%,再加上矿产资源补偿费停止征收,企业每年可节省资金2700万元。“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对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持续投入、改善职工待遇等方面都将是空前的福利。”李立星说。

  当前,我国资源税费重叠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后负担会否提高?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表示,此次改革按照税费平移的基本原则,兼顾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合理确定资源税计税依据和税率水平,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税费负担,改革后大部分企业的负担将有所降低。

  以2015年口径测算,山东省未改革品目资源税收入60.83亿元,全国最多。资源税改革后,山东省矿产开采企业资源税负整体明显下降,其中石灰石、地下卤水、井矿盐、海盐、黄金矿等典型资源的税负下降尤为明显,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我国资源税改革实践来看,理顺税费关系已成为资源税改革的关键。”胡怡建表示,我国现行各地涉及矿产资源的收费基金项目较多,而许多收费基金与资源税征收对象、方式和环节相同,调节功能相似,造成资源税费重叠。通过清费立税,能在保持企业负担基本稳定前提下,为顺利推进资源税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乡村里的野韭菜 精准脱贫要找准“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