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黑色煤城的绿色变身 发布时间:03-10 16:21分类:农业生产 本报记者刘久锋 曾经的贵州盘县两河街道办岩脚村,只是一个“躲”在深山中的贫瘠小山村,因交通不便几乎与外界隔绝,村里大多是灰扑扑的低矮瓦房,串户路也坑坑洼洼,每逢雨季就成了稀泥路,村民们守着几亩耕地过日子。 近年来,岩脚村结合哒啦仙谷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的打造,深入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不仅彻底改变了岩脚村的面貌,更让昔日的山旮旯变成了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 岩脚村的变化,是盘县持续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的缩影。 素有“江南煤都主煤仓”之称的盘县,曾经因煤炭资源的开发,环境卫生状况差,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给外界留下“傻大粗黑”的印象。作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近年来,盘县以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这两年,一种叫软籽石榴的水果,种满了盘县羊场乡的山头。地里种了果树,树下见缝插针发展辣椒、马铃薯、生姜等矮杆经济作物。果林旁,摆放着一排排蜂箱,发展养蜂业不占天、不占地,农民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蜜蜂通过授粉,又可以增加果实产量。未来,依托软籽石榴种植,还计划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采摘观光…… 县委书记付国祥说,现在的农业产业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内涵。“三变”改革,让“靠天吃饭”的农民变成了“按股分红”股东;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在了一起;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转型;农旅一体化,促使一、三产融合,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本地知名农产品品牌,物流电商平台让“盘货”走进了千家万户。 位于盘县胜境街道南部,东连红果、西临云南省富源县的沙淤农业园区种植了樱花、桂花、高山矮杜鹃等室外花卉2400余亩,玫瑰、绣球等大棚花卉100余亩,园区年生产大棚盆花逾100万盆,引进了花卉组培生产、永生花加工制作技术,创立了贵州郑继兰花卉品牌,形成了沙淤高山花卉产业链,花卉产业年产值达2100万元。 “从前,除了繁重的家务,还要到地里做农活,人累坏了,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自家的1.2亩地全都流转给公司,每年租金1000元,丈夫到县城打工,我成了花卉工人,每个月有1200元的固定收入,比种包谷强多了!”沙淤园区务工人员王秀高兴地说。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在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带领下,从2012年成立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倒包等形式,规模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把穷山沟变成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几百元提高到3万余元,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3年前的不到3000元提高到11260元。 如今,盘县按照“山顶绿化戴帽子”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封则封的原则,打一场“退玉米、固产业、促增收”的农业产业调整攻坚战,按照“山腰产业系带子”的要求,在山腰缓坡地带规划布局农业产业。按照“山脚园区穿裙子”的要求,着力抓好“一乡一园区”建设,种植刺梨、核桃、红梨、软籽石榴、中药材、茶叶等。 一条条公路通向田间地头,一个个大棚一字排开,七彩花田的鲜花含苞待放,散发着淡淡清香……盘县变了,荒山变绿地,荒坡披绿毯、荒沟贴绿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让山水、田园、城镇、村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保监会连发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谱写农牧民增收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