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生产云雾山为黄土高原留下自然“本底”

云雾山为黄土高原留下自然“本底”

发布时间:04-09 01:23分类:农业生产
  本报记者 刘 峰

  连日的小雨,将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云雾山洗刷得格外清爽。驱车行驶在贯穿保护区的固寨公路上,道路两侧的坡地,长芒草、甘青针茅、大羽茅等野生草本植物已经返青,透过防护网,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只环颈雉。

  “云雾山代表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特征和原有的自然风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本底’,也是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天然宝库,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生态等多重价值。”在宁夏固原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科研30多年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程积民说。

  5月22日至23日,记者随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专家来到云雾山。这是我国建立最早的8个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之一,发展至今总面积已超6660公顷,目前,全国15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在该保护区均有分布。

  植被盖度从不足30%提高到95%以上,生物多样性大幅增加

  “目前,保护区已具备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库、科研试验示范、教学、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环境意识普及地等功能,是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样板,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平台。”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姬秀云说。

  据介绍,自1982年建立保护区以来,这里的植被盖度由平均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产草量提高了四五倍;植物由保护前的68种增加到313种;脊椎动物从不足30种增加到113种;昆虫纲昆虫也由116种增加到316种。

  植被的恢复和增加,促进云雾山草地生态系统步入了良性循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内年平均降雨量比原来提高了35毫米,土壤表面的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5000吨减少到2000吨,地表径流减少85.6%。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以保护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前年,我与保护区签订协议,义务看管7000亩草原。管委会免费提供草籽、割草机,还帮我贷款1万元买了10只母羊,指导种草养殖,当年就增收3000多元呢。”在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斜壕村,正在承包梯田里为出苗10多厘米的胡麻苗打药的村民海恒东,停下手里的活乐呵呵地说。他身后的大山便是云雾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

  据介绍,2014年,保护区引进了“草原协议保护”项目,以划定草原协议保护地、补贴农机具、提供优良草籽、指导示范户种植牧草、兑现保护资金、发放小额贷款等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区管理,探索着带动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已建立协议保护示范户32家,协议保护示范党组织1家,累计建立草原协议保护地639.04公顷。

  “我们始终把资源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重点突出科学研究与生态监测,并长期坚持社区共建。”姬秀云说,保护区积极帮助周边群众解决饲草来源、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发展经济,成功走出了一条共同保护、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路子。与此同时,保护区坚持开展生态监测,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性研究资料,为宁夏率先在全国实行禁牧封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仍是最大挑战

  “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到位,草原分布的地形地貌类型、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大,单一的制度或者技术难以适应草原的建设,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急切地推进某些干预措施,也会加剧草原生态的恶化和物种多样性破坏。”程积民说。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城市建设、工农业开发、道路发展等人类活动。草原及周边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限制和影响了昆虫、鸟类及爬行动物等栖息和活动路线,进而破坏了物种的生存、迁移和繁衍。

  姬秀云坦言,由于周边群众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到位,保护与利用之间还存在矛盾,这是云雾山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最大挑战。

  “继续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政策,积极推进重大水源保护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风沙源治理范围,积极发展草牧业,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建设,走保护与发展高水平、高产出的现代草产业并重之路,应当行之有效。”黑龙江草原监理总站站长张鹏咏建议。

科学家研究出新方法:胃里埋电极可减肥 牛蛙高效人工催产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