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新闻粮食流通困境怎么走?供给侧改革来帮忙

粮食流通困境怎么走?供给侧改革来帮忙

发布时间:10-13 01:12分类:农业新闻

 

  纵观当前粮食市场形势,粮食流通行业步履维艰:除了粮食库存高企、市场低迷等现实问题,基层收储库点更是陷入“收不进”“卖不出”的尴尬境地。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深入分析原因、找出有效对策、探寻今后一段时间行业发展方向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供需两侧结构偏差制约粮食流通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粮食产量较需求量仍有400亿~500亿斤的缺口,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量接近2500亿斤,创历史新高,除填平缺口外还多出2000多亿斤,导致国内粮食形成了一些无效库存。所以,我国的粮食并不是单纯的数量多了,而是结构性有多有缺。

  从粮食质量来看,我国粮食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追求单产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导致粮食高成本、低品质;从粮食产品来看,我国对粮食的精深加工不够,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食品、饲料等行业,对医药、化工等附加值高的行业涉及不多,导致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种类较少,粮食增值程度较低。

  总之,粮食供给的数量、质量、品种与需求不匹配导致大量粮食产品滞留在流通环节,直接表现为粮食购销不畅、库存积压、消化困难,粮食流通市场缺乏活力。

  走出窘境的必由之路

  粮食产业发展矛盾突出,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为,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推进粮食供给由数量增长为主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从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就是要充分发挥粮食流通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调节作用。

  调结构——优化品种畅通销路。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可通过加强粮食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联系,采集、发布市场需求量大的粮食品种信息,推广订单收购等方式,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粮食生产者调整种植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卖粮难”。

  去库存——拓宽粮源消化渠道。

  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产销衔接,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粮源向销区合理流动;二是督促地方国有粮企主动联系粮食加工、转化企业,通过定向拍卖努力化解托市粮库存;三是通过招引外地粮企、引入社会资本合资建厂、库厂联营、合作经营等方式,提高辖区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变惯于粮食储藏为惯于粮食加工,加快粮源就地加工转化,将优质粮源转化为优质产品。

  降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例如,通过统筹设立粮食收购网点,优化粮食仓储物流布局,降低粮食物流成本;通过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引进先进适用的粮食收储设备,推广应用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等新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粮食损耗,降低粮食收储成本;通过推进智慧粮库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等。

  补短板——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粮食种植收益;通过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粮食品牌,加强网络营销,提高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通过加大主食产业化推进力度,实现粮食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

  守底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守住“售粮农民卖得掉”“吃粮市民买得到”两条底线,始终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根本职责。基层粮食部门要加强粮食调控和监测预警,严格落实并管好地方粮食储备;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化地方国有粮企改革,为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筑牢调控物质基础提供可靠载体。

 

住土坯房的记忆 化肥储存必知“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