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和农民增收良性互动
建立“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低收入群体补贴水平”三者联动的机制
新京报:有经济学家提出,要增加农民种地收入,比国家补贴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农产品涨价,通过市场让农民增收。
钱克明:国家应该改变一种现象,即所谓“产粮大县是财政收入穷县,种粮大户是家庭收入的贫困户”。要让农产品保持合理的上涨空间,尤其是跟上成本的上涨幅度。
但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粮食涨价。粮价是一个非常复杂、敏感的问题。一头关系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城市生活水平,尤其低收入群体。粮价上涨,农民愿意种粮,但市民支出会增加。
我提出要建立“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低收入群体补贴水平”三者联动的机制,农产品价格有一定上涨空间,追上生产成本上涨,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让农民有积极性,但上涨幅度不能特别大,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新京报:尽管国家免了农业税,然而农民当前靠种地增收依然非常艰难。
钱克明: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自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以后,过去农民种地投入的劳动力是不算价钱的,只算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现在,有机会外出打工,就要算机会成本是出去打工好,还是在家务农好?农民一比较,就觉得种粮不赚钱,没动力了。所以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就面临新的考验。
张晓山:提高粮价,当然很有必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成功,一是靠激励机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二靠粮食大幅提价。但城市当年是统购统销,农民是自产自销,十亿人口有七八亿农民,影响不大。今天,几亿农民不种粮了,他们也要买粮食,而且粮价会带动一系列价格轮番上涨,所以农产品价格必须保持在合理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