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现成效 三夏打响供给侧漂亮一仗
又是一个丰收季!据农业部消息,当前,全国冬小麦收获基本结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
这已经是夏粮的第十三个丰收年,而今年的丰收与以往相比,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和内涵。这既是在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背景下取得的生产之丰收,更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在粮食“调结构、转方式”不断深化发展中取得的改革之丰收。
从相对重视产量,到追求“产量、品质、生态”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技术更新,到种、水、肥、药、机等协同创新;从埋头只管种地,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跟着市场需求生产。今年“三夏”所体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新成效,不仅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打开了局面,探索了路径,也提振了我们“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信心,更为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稳粮增收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号一:结构调整瞄向市场短板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体现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关键就是要做好小麦品种的调整和品质的改善,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小麦在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主要是用于制作馒头、面条等主食。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面包、饼干、蛋糕等糕点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样是面食,做馒头需要的是中筋小麦,做面包需要强筋小麦,做饼干蛋糕则需要弱筋小麦。我国生产的小麦主要是中筋小麦,部分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需要进口来调剂。
今年4月公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小麦调结构要“抓两头、带中间”。“抓两头”,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带中间”,带动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品质提升。
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小麦结构调整势头向好、成效显现。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强筋小麦面积比重达到小麦种植总面积的23.5%,一批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被广泛推广。
生产上的调整只是开端,由此带来小麦加工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创新等,更进一步推进了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已成为该县品牌产业,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一半,围绕小麦产业链发展起来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家。山东省梁山县万众种植业合作社创造的“三产融入一产、服务二产”的优质小麦产业化模式,解决了优质小麦贸易(三产)的质量稳定性问题,为二产(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也为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民(一产)提供了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产品市场。小麦市场的改革信号,从夏粮生产中强烈地释放出来,更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产业的发展。
信号二:绿色技术模式支撑高产高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是内涵。今年的金色麦浪渗透着浓浓绿意。
纵观十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情况,“十二连增”让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粗放经营、大水大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等现象较为突出,既浪费农业资源,污染环境,抬高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农产品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区别于过去“唯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技术模式,分析今年各地夏粮生产的特点,“成本”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凸显。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时的“五节”技术得到普遍利用,集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生产工序为一体的播种机以及集成收割、秸秆打捆为一体的新式收割机让耕种收机械越来越省工高效,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推广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小麦病虫害防控的效率。这些措施都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正是这些绿色技术模式支撑着夏粮高产高效的实现。
绿色技术模式不仅能“降成本”,还能“提单产”“提产能”。一面是藏粮于技“提单产”。山东省齐河县8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578.6公斤,最高单产788.9公斤,再次创造全国大面积小麦单产新纪录。支撑齐河纪录的正是“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一面是藏粮于地“提产能”。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大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深刻,正逐步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向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颍上县60万亩“稻茬麦”摆脱涝渍困扰,土地平整机械作业效率提高、土壤墒情更好控制,用种、用肥、用水量下降,每亩增产在100公斤以上。
透过夏粮生产,我们看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当前,我们应当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这既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