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新闻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农村?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农村?

发布时间:11-22 23:11分类:农业新闻

 

  导语:春节前后,媒体和朋友圈涌现出大量“返乡文”,这些文章大多感慨乡村年轻人离去,故乡沦陷。其实,从鲁迅的《故乡》之后,中国文人对农村的感叹就没有停止过。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描写了河南乡村年轻人离去、家庭裂变、自然环境恶化的现状;阎海军在《崖边报告》一书中,观察了甘肃崖边村十年来的命运变迁:奢婚、空巢老人、打工潮……这些着作,反应了城市化大潮下中国农村的客观现实:年轻人大量离去,乡村旧有的秩序悄然裂变,乡愁无处安放。但不论学者怎么描述农村的“糟糕”情形,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年轻人不再愿意留在农村了。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

  城乡差距导致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

  尽管城市生活十分艰辛,但城市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便利,比如遍布全城的大型超市,便捷的互联网服务,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这些是乡村不可能具备的,特别是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都不齐全,交通十分不便利,这进一步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只要离开故乡进入城市,便能真切体会到这种差距。

  2014年2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村里种地》的文章,通过对河北多个农村的调查采访,得出结论:村里留不住年轻人,不只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城乡间巨大的差距。

  文章以河北栾城县范台村为例,这个村位于冀中平原,以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为主,相对比较富裕,因此村庄规划十分有序:统一样式的四合院,整洁的水泥道,有几个小卖部,但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呆在村里,这里没有大型超市,没有网络,让习惯了网络的年轻人无所适从。而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更让年轻人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城里人,在城里上幼儿园、小学,与城里孩子获得一样的机会。

  其实,这些尚不是城乡差距的全部,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化结构,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在就业制度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农村基本没有就业服务机构,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但与此同时,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往往设置诸多限制,这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政府对城乡的投入也十分不均衡,农村经济长期缺少政府扶持,反而要不断为城市建设输血,农民长期停留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与城市生活的差距显而易见,年轻人自然不愿意留在农村过“苦日子”。

  除了经济上的显性差异外,城乡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比如大部分农村都存着明显的性别歧视,歧视女性,女性从出生开始,就受到种种不公待遇。不少农村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必须千方百计生下儿子,为此不惜将女儿送人,或者通过B超直接流产;女孩子出生后,也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不少女生半路辍学,或早早结婚生子,年轻一代女性,并不愿意为此付出一生,她们更愿意进入城市。

  相比于城市,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存在着嫌贫爱富、喜好攀比的习俗,人际交往圈子狭小,人与人之间更讲究“关系”而非契约,人情来往和是非也比城市更多。如果结合生活理念上的不同,则让习惯于城市生活的人,很难再回到农村生活,在城市工作生活数年后,他们基本难以适应农村。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科学养羊的几个方法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