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新闻中国农民在“多重身份”中看到增收希望

中国农民在“多重身份”中看到增收希望

发布时间:02-05 16:50分类:农业新闻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大河村,一直看天吃饭、种地谋生的村民何军靠着“不务正业”在过去五年间将收入提高了五倍多,一举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小康日子。

  作为地道的农民,何军说,家里8亩地,以前种地平均每亩年收益不到2000元,除去化肥、种子、劳动力投入,一年下来剩不下多少钱。

  转机发生在2010年。何军将自家8亩多地和其他村民一起入股,成立了诗美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何军能获得三块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按每亩2000元的地租算,每年能有1.6万多元;二是苗木花卉销售收入分红,每年能赚6万多元;三是合作社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分红收入。

  既当农民种地,又作“地主”收租,还经营起乡间“度假村”接待游客,多重身份让何军走出了困扰他和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增收瓶颈。何军和大河村的致富之道在中国的官方文件中被称之为:产业融合发展。

  近日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方式聚焦“三农”问题。中国正朝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如何让收入更低的数亿农民如期实现小康是重要环节之一。

  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尽管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但是,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重庆大河村也曾一度面临这个问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扛着锄头下田去,泥巴满身回家来”,这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也是大河村过去的景象。

  然而,大河村凭借毗邻重庆主城区的优势,融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走上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道路。如今,漫步大河村的田间地头,平整的机耕道、交通便道深入到果园、菜地、苗圃中,沟渠管网纵横交错,一派田园风光。

  何军所在的诗美花卉苗木合作社社长胡霓辉说,目前合作社入股土地已达100多亩,既能种植花卉又能吸引观光旅游。由于经营效益较好,入股农户年均毛收入在10万元左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种植收入。

  九龙坡区农林水利局副局长彭文学说,九龙坡区地处重庆主城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农业发展资源禀赋不佳,依靠种地很难实现增收,出路就在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链条,并与都市休闲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从2010年以来,重庆向氏农业开发公司在九龙坡区农村流转租用了210亩土地,专门种植优质葡萄,并配套发展了葡萄采摘游和农家乐。

  公司总经理向权说,通过组织休闲观光和市民采摘,公司不用再为葡萄找市场,顾客就能主动来消费。采摘活动中,平均每天就吸引游客5000多人次,葡萄销售量达10多万斤,算上休闲观光餐饮收益,总产值超过600万元。

  在都市农业发展中,九龙坡区还挖掘区内小型水库生态功能,打造“一库一景”,实现蓄水、生态、休闲等多重功能叠加,完成水库向水利风景区转变。在林业资源利用上,九龙坡通过配套建设登山步道,建成森林旅游路网。

  彭文学说,九龙坡区每年接待休闲旅游人数近千万,经济收入达到6.6亿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都市农业“一三产业”的互动发展,搭建起了城市资本下乡的平台,实现了农地与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规范结合,使农业迸发出巨大的财富价值。

  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

  对此,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河北省易县农业局参加保定市官方兽医统一考试 发改委:城镇化最大挑战是农民工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