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苹果红了”要摆出来
北京昌平真顺红苹果专业合作社是个老先进。理事长张增瑞也是个老先进。他独创的苹果大树改造技术实现了苹果稳产,并且“苹果红了”。又大又红是真顺的特点,年年畅销。可是2015年苹果价格大跌,红了的苹果卖不动了。春节刚上班,我们来到军都山滑雪场脚下崔村镇的真顺合作社,看到10斤12个果的“瑞民”品牌包装箱已经摞得很高。社长张增瑞说,3月一定要把余下的20万斤都卖掉。
靠技术改造,果园承包到户
真顺村是个经济大村,可是千亩苹果林30多年却一直不赚钱。上个世纪末,镇政府要求把半山坡的林地都承包到户。当时谁也不要,分不下去。包村的镇干部张增瑞2001年跟着昌平区政府组织的赴日参观学习团到日本青森县学了10多天,明白了种好苹果树是有套路的。我们追求枝杈多,造成通风透光不良,苹果也不套袋,地上也不铺膜,根本结不出好果子。还有土壤问题,人家的有机质含量是3%,我们只有0.3%。
张增瑞从树形改造下手。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当年就把200多亩苹果园改造完成,不仅一棵树没死,利用全光照修剪和铺反光膜技术,苹果头一回个个全红!苹果红了,市场供不应求,果树承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002年,果树都承包到户后,张增瑞又开始实施标准化管理。他组织编写了一套由9个小册子和1个正本组成的标准化教材,系统解释了标准化种植和管理。从开春的梳果、定果到随后的铺膜、施肥以及秋后的套袋、晒果以及采摘等等,全部实施的标准化程序和管理。标准化种植以后,承包果树的农户开始年年赚钱。2003年,全国果树标准化会议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苹果产区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张瑞增受邀到处讲课。
“从最开始套袋只有30%,到现在的100%,我只要通过发了多少袋就知道今年有多少果了。”张增瑞说。通过改造树形等一系列的措施,真顺村的苹果效益逐年递增,从第一年的100万元上升到4年后的700万元。2007年9月,北京昌平真顺红苹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102户农户入社。如今,入社成员已经达到361户,除了真顺村,还覆盖周边的八家、真顺、麻峪、香堂等自然村,种植面积达3350亩。
靠产业升级,苹果年年畅销
“一户人家只要有十亩果园,一年就能净赚十五六万。俺们赚了十多年好钱呀。”在合作社的组织下,苹果种植管理技术不断升级。为了掌握有机苹果生产管理知识,合作社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沈红清教授进行指导培训,实施以虫治虫。按照有机产品认证要求,合作社从土壤抓起。土壤消毒,保证有害残留物不超标;施用有机肥,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现在,合作社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至少都在2%以上。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确定实果数量。每亩果园苹果产量控制在5000斤左右,保证每个苹果都能有高品质。真顺果园先后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出口水果基地加工厂检验检疫备案。
消费者喜欢大苹果、红苹果,通过管理是可以做到的。合作社不仅统一为果农购销生产资料,组织果农进行统一的生产管理,每年还邀请国内外苹果专家到村里进行技术讲座。现场交流操作技术,尤其是向管理要效益,逐步成为合作社的工作抓手。比如,苹果产量需要稳定,就必须消除“大小年”现象。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合作社已经能够控制整体产量,使每年产出的果品产量稳定,优果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以上。如今,承包果树的农户已成为崔村镇的富裕户。合作社的苹果在全国评比中多次获得“优质富士苹果金奖”,4次摘得“优质富士苹果果王奖”,成为北京出口苹果第一单,销往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苹果甜不甜,我们一眼就能瞅出来。”拿起一个苹果,张增瑞介绍说,“咱的苹果每年都要10月20日霜降以后才摘,那时昼夜温差大,糖度转化容易。皮薄无渣,吃起来清、脆、甜。”好吃是硬道理,真顺的红苹果就成了抢手货。
靠不断创新,打开稳定销路
产量稳定了,质量也稳定了,还差什么?销路稳定。长期以来,真顺的红苹果靠的是团购的大量订货。如今,老渠道断了,加上整个市场低迷和果品产量增加,2015年,合作社首次遇到了销路问题。前几年,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没到元旦苹果就卖没了;而现在,团购几乎没有了,只能销往超市和个人。进超市只能卖到2块多钱一斤,而苹果的成本不低于3元钱。
老先进遇到新问题。张增瑞说,“现在的问题是创新,我们合作社要创新销售模式,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但是,我们也希望,政府也要转变扶持模式。我们合作社的成长发展,全靠政府引导扶持。政府给了我们30多万元,我们自己配套,建了一个40万吨库容的冷库。现在的问题是,冷库不敢开,一开那电费承受不了。加上电费,苹果就更不好卖了。所以,我们现在希望的是,政府在苹果销售旺季,就是11月到来年3月,给我们开一个销售窗口。现在农村的集市都没有了。把苹果摆出来,总得有个窗口。能不能在北京市区里面给我们一个门脸?让我们在3月份前,把所有的苹果销掉?”
“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政府能否给租一个门脸。无论在三环四环,只要我们的东西有地儿卖。”对于张增瑞的呼吁,我们觉得也不难实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