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粮食总量过剩、结构性供给不足、流通低效和市场矛盾,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发展、粮食安全量质并重的有效途径。积极推广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对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着力拓展潜力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拓展粮食增产的潜在空间,为粮食安全提供充足的数量保证。一是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技术、水利、服务等投入力度,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着力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二是不断强化粮食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重点推进“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粮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技术”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力争在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水肥高效利用、粮食收储、现代流通、质量控制、绿色消费等关键技术和智能装备方面实现新突破,增加粮食科技供给。三是加快推进粮食育种科技创新。重点推进新品种选育、稳产高产等科技示范工程,不断提升粮食育种的研发、扩繁能力,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稳产、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粮油新品种。四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粮食”信息化体系,实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功能,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水稻、小麦、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病虫害、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监控体系,有效提升粮食自我保护能力。
2.着力优化结构和调整区域布局,不断增加粮食消费供给
未来一个时期,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着力优化结构和区域布局,以不断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粮食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加快促进粮食生产以牺牲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量”的需求向绿色消费为导向的“质”的提升转变。积极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以优质水稻、强筋小麦、高品质大豆等优质产品和特色产品为发展方向,支持培育和创建知名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统筹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等要素承载能力,分类确定不同粮食生产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态发展区域布局。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东北粳稻、长江流域优质水稻、黄淮海优质小麦、东北和黄淮海优质玉米和大豆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强化生产条件建设,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非主产区重点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撑体系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油料作物安全供给,有效弥补粮食安全短板。科学开发利用江西、湖南等南方冬闲田土地资源种植早熟油菜,扩大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北省区的主要油料作物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开展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油茶、油橄榄等重要油料作物抗灾与节本增效新品种的鉴定筛选,进而实现粮油双丰收。
3.着力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有效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结合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等因素,着力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合理安排各地区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与指标,努力实现国土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间的动态平衡。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打破限制现代粮食流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垄断,促进国内国际粮食生产流通要素有序流动,重点支持一批大型粮食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多边合作,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企业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优质优价,不搞一刀切,使价格真正成为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提高农民选育优质品种的积极性。鼓励并引导国内粮食生产、购销、加工等大型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打造农企利益共同体。加快构建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以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为载体,实施粮食跨境物流建设工程,探索建立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紧紧围绕国家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重大战略布局,规划和建设一批与经济发展相呼应、以国家重大战略为支撑的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基地。
4.着力以我为主和立足国内,主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
在确保国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主动参与粮食产业国际合作。一是鼓励和支持优势粮食企业“走出去”,扶持和培育自己的跨国粮商。坚持国有粮食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并重,坚持成品粮与加工转化饲料用粮经营并重,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物流环节入手,通过在海外建设粮食生产种植基地,投资粮食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基础设施,积极构建粮食原材料产业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支持国内企业与国际粮商、东道国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展水稻、玉米、大豆和棕榈油等重要粮食作物的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科学储运等多种形式共赢模式,打造更加广泛的国际粮食产业合作战略联盟。二是构建粮食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拓展粮食国际合作的多边、双边协商与对话机制。充分发挥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特殊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和服务输出,掌握国际粮源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粮食对外贸易,建立稳定高效的国际粮食产业链。三是加快建立全球粮食市场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需关系的分析与预测,为政府进行及时、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参考。加强粮食流通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共享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