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北省大名县当前的植保形式与对策
现在我国特别重视粮食生产问题。粮食生产包括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两部分内容。无论粮食的数量安全还是质量安全都与植物病虫害息息相关。所以针对当前形势谈一下对我县植保形式与对策的看法。
一、植保形式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耕地面积108.6万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全年主要病虫草害发生面积441.9万亩次,其中小麦枯萎病、赤霉病、条锈病、吸浆虫、蚜虫等病虫害发生面积218.5万亩次,玉米粗缩病、大小斑病、玉米螟、玉米耕葵粉蚧等发生105万亩次,花生根腐病、叶斑病、甜菜夜蛾、红蜘蛛、地下害虫、蛴螬等发生78万亩次,棉花黄枯萎病、棉铃虫等发生31.2万亩次。近年来,我县农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指导下,加上广大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在搞好病虫监测与全程控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病虫的发生特点及危害程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2002年在我县由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害虫――新黑地蛛蚧,对我县的花生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县病虫害危害明显加重,每年都新增新生病虫害。因而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种类及面积明显增加,使我县植保形式面临极大的压力。
二、植保问题1、近年来我县秸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把病残体和秸杆内越冬越夏的害虫又带回大田,积累了菌源和害虫数量。同时也加重土传病虫害,特别是小麦根腐病和全蚀病。小麦纹枯病随异地收割小麦由南而北转移到我县,近年来面积迅速扩大。小麦吸浆虫也随小麦收割异地作业以后发生面积急剧增加,其危害严重的地块亩产仅有120――150公斤。小麦全蚀病、白粉病、赤霉病及麦田恶性杂草发生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形势。玉米病虫害同样严重,害虫耕葵粉蚧1998年以后在我县发现,2003年在我县已较严重。2007年我县大面积的玉米田发生了蓟马,使幼苗心叶扭曲畸形,让原本平稳的苗期成为了众多病虫害发生的盛期。玉米的顶腐病及弯苞菌叶斑病也在迅速扩散蔓延。2、保护地、设施栽培为病虫安全越冬和常年危害提供了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使新的病虫害不断发生,原有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如烟粉虱可以周年进行危害。另外,棚室土壤湿度大通气性差,根腐病、灰霉病、白粉病、叶霉病、早疫、晚疫、蔓枯病等流行性危害,一般3―5天防治一次,使病源菌极易产生抗药性,用药量不断增大,不仅给无公害蔬菜生产造成困难,而且加重了农民的负担。3、新作物类型引入,或单一作物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破坏了原有田间生态平衡引发病虫害发生。随着蔬菜基地建设和种植面积的扩大,特别是地膜菜、错季菜种植,延长了病虫危害时间。土壤肥沃湿润有利于地下害虫繁衍,使蔬菜各种疫病、腐烂病、菜蚜、菜蛾、菜青虫及各种地下害虫危害一直攀升。4、多种作物连带受害现象突出。自推广玉米秸杆还田以来,玉米穗腐、茎基腐等腐生性病源菌在田间大量繁殖积累。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就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耕葵粉蚧一代危害小麦,2―3代危害玉米。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政策确实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有利的一面就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积极想法应对,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对策1、从耕作方式上考虑(1)隔几年闲置并晾晒一季,减少病虫基数。(2)病虫害特别严重的地块,秸杆不能再还田。(3)严格划定疫区,清洁农业机械。(4)秸杆还田前,清除田间病源。2、从体制上考虑,组织专家团和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需要有高度责任心、敏感性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公布病虫害信息。3、具体措施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广应用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根据病虫害情况,有意识地引进适宜的优良抗性品种。(2)生产环境控制a、控制湿度。可推广小麦节水灌溉、棉花膜下滴灌、棚室渗灌滴灌。b、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性。c、物理措施。农事操作时,清除病虫残体;黄板诱杀、黑光灯、性激素诱杀;温汤浸种,清洁苗生产等。(3)生物防治。如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丽蚜小蜂、浆角小蜂、草蛉防治白粉虱等。(4)化学防治。a、严格按照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要求,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品种。b、严格掌握使用浓度,量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量大易使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注意假药、劣质药问题。c、病虫害防治有时需要防治多次,最好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杀虫剂,减少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