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植阡陌“链”舞巴渝
在创新中培育改革动力,在协同中统筹谋篇布局,让生态为产业增值,让产业为生态添绿,大开放带来大市场,产业链紧扣利益链。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重庆特色农业新实践——
一杯橙汁、一碟小菜、一条鲜鱼、一块牛排、一味黄连、一叶香茗、一罐辣酱……2015年以来,重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倾力打造柑橘、榨菜、生态渔业、草食牲畜、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百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链,舞动巴渝。
“这是我们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重庆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路伟表示,2016年,七大产业链综合产值预计达1040亿元,同比增加15%。
在重庆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肩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任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共涉及17区县、1100余万人口,又是武陵山和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发展是硬道理,守住绿水青山是硬杠子,实现同步小康则是硬目标。既要搞饭,也要搞绿,还要搞钱,要蹚出一条发展新路,必须找准产业。而重庆市,则把聚焦点放在了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链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每年都多次到这两个功能区域调研,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住生态和发展两个关键,‘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步伐”“要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以种植养殖、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015年5月20日,重庆市召开农业特色产业链建设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作出了抓好七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建设的决定,提出力争到2020年,七大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500亿元。
巴渝山水间,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一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就此拉开大幕。
俯瞰重庆,现代建筑伫立于山坡之上。作为集大城市、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经济增速领跑全国的直辖市,庞大而复杂的城市体中,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无处不在,重庆人创新突破的文化基因融入每天的变化,就像市树黄桷树一样在石坎、崖岩间扎根生长——重创新:激发产业链动能
重庆是一块饱含创新基因的土地:再生稻、稻田养鱼、稻田半旱式免耕术——上世纪80年代的“农业三绝”,近年来的地票制度、生猪期货市场,这些耳熟能详的重庆创新代名词,彰显着这座城市蓬勃的活力。如今,重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仍然跳跃着一股股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新鲜劲。
在“巴掌田”“鸡窝地”上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既考验本领,也考验决心。“发展特色产业链可将高附加值转化为千万农民的收入增量,精准发力带动巴渝农民脱贫增收,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庆市副市长刘强说。
山高坡陡,土地资源有限且分布散碎;3000多万市民的饭碗里要盛满粮食,粮食生产基础地位不能动摇,重庆该如何为特色产业链“筹地”?没有新思路,就要因地而愁。
“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特色产业链有机结合、高度契合,1000万亩标准化产业基地则按照农业产业化大工厂的‘原料车间’来建。”在路伟看来,将土地综合利用与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考虑,“双千工程”正是解决重庆农业基础薄弱的治本之策,为特色产业的培育提供了足够的“地力”。
政府是产业链建设的行政主体,也是体制创新主体。今年,重庆一项名为“项目库”的新政策,为产业链发展建立了全新的财政扶持体系。“以前,各区县到市农委找项目争取产业发展资金,项目与产业实际不配套的话就会出现水土不服问题。现在,各地结合区情县情和发展规划,自下而上推荐项目组建项目库,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大大增强。”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介绍说。今年以来,重庆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户10亿元,为新型经营主体担保融资逾9亿元。
科技创新直接带动产业链升级。在重庆,科研平台空前广阔,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遍地开花。在涪陵,“涪杂二号”“涪丰14”“永安小叶”等榨菜良种全覆盖,“桑—菜”套作、“麻—菜”套作、青菜头两季种植模式充分利用起冬闲田,实现品质提升、产量增加。在忠县,年育苗300万株的亚洲最大柑橘脱毒容器育苗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果树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鲜冷橙汁生产线以及配备精准管理系统的柑橘信息化果园共同发力科研创新,柑橘品种、育苗、建园、管护和橙汁加工五项技术全球“领跑”。在丰都,科企合作成功探索出“本地牛—西门塔尔—红安格斯”三元杂交技术路线,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西本”肉牛新品种。在石柱,黄连种质资源圃中,云连、雅连、峨眉野连……一眼望去,数十种黄连一畦畦排列,成为石柱黄连产业名副其实的“金种子”。
产业的基础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主体也是企业。七大特色产业链上,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更是日日新、又日新。
涪陵榨菜集团用机器人改造生产线,撒盐不再使用人工,拌料不再耗费人力,装箱不再需要人手。石柱研制自动热风循环烘干生产线,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辣椒机械化干制,鲜椒无需“风吹日晒”即可制成干椒。丰都龙头企业重庆恒都农业集团从澳洲引进黑安格斯种牛建起了种源扩繁场。
在急支糖浆的近10味中草药成分中,有一味石柱农民广为种植的金荞麦,它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做药材的主要是根茎这一部分,秸秆在以前是没用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天泉村天泉农业联合社理事长袁仁贵抓起一把金荞麦秸秆说,“现在它可以添加到饲料中喂养乳鸽”。
“这两年,类似的产品创新越来越多。”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中心主任雷云华以一株黄连为例:块茎入药,根须做饲料,黄连花则制成了茶;黄连新药、黄连牙膏、黄连花保健品等一系列新产品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麻、辣、鲜、嫩、烫,味型鲜明,主次有序,百菜百味的渝菜,讲究的是调和艺术。哪怕吃一碗“重庆小面”,也要调两勺麻辣鲜香的佐料。喜食渝派川菜的重庆人,谙熟协调之道——
善协调:寻求产业链平衡
对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而言,协调是目标,也是手段,更是评价标准。重庆合理布局五大功能区,各区域结合资源禀赋选择产业,本身就是协调理念的具体实践。七大产业链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起的区域性特色产业,规划有序、层次分明。产业内部,建基地、促加工、树品牌、打市场,扬长补短,环环紧扣。
农业供给侧结构是否协调,直接决定着产业链能否协调发展。今年以来,重庆市调减低效作物41.5万亩,新发展特色产业60万亩;高起点、高标准建起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0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榨菜、山羊等5个产业技术体系,突破特色效益农业关键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
产业链讲究的是融合发展。今年8月,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二十一条指导措施每一条都有落实的责任部门,人财物一起上,全市一盘棋,共做“一桌菜”。
重庆七大特色产业链中,柑橘居首,预计今年全市柑橘种植面积达304万亩,综合产值达233亿元。地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忠县,近两年一直在探索产业协调发展之路。“我们把柑橘产业作为‘命根子’工程,今年实现了基地果园、加工销售、运输物流、生态旅游综合产值27亿元。”忠县农委主任徐正龙说。
“371+X”是重庆农业协调发展理念的另一生动实践。按照市委、市政府明确的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大方向,重庆提出了构建“371+X”现代农业体系。“3”是稳固和提升粮食、生猪、蔬菜三大基础产业;“1”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X”是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而“7”正是大力推进的七大产业链建设。从市到各区县,产业体系明确清晰,相关政策协调发力。
产业链条各环节上,以协调理念为指导的制度设计理顺了各相关主体间的关系,从种植、加工到营销全过程的一系列瓶颈被逐一打破。石柱县近8万椒户种植着30多万亩辣椒,产值达11亿元。近年来,石柱县为辣椒产业“私人定制”了一组制度:业主投资机制、价格统筹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市场管理机制。投资方面,业主投入与财政资金平衡配套规避风险;生产上,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辣椒订单化种植;销售上,实行最低保护价以上按全县统一指导价收购;利益分配时,椒农、合作社、企业和客商各方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监管环节,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相互作用。
具体到企业、合作社、农民,更是注重协调经营、均衡发展。2016年底,预计全市加工辣椒、花椒、生姜种植面积分别为39万亩、92万亩、16万亩,产值合计近90亿元,全市发展起调味品企业近300家。重庆小天鹅百福食品有限公司以鲜椒加工为主,年产值达2亿元。年近6旬的生产部经理王文彬是制作辣酱的一把好手。“传统酿法用大缸腌渍,讲究‘翻、晒、露’,口味醇厚;现代技术用环氧树脂发酵池,自动配比拌料,口感一致。”他告诉记者,目前企业两种生产方式兼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
蓝天、碧水,绿地、田园,宜业宜居的山城,不仅是重庆人自己眼中的“绿宝石”,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重庆人好山乐水,对一抹绿色格外钟情——
尚绿色:放大产业链效益
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选准了产业,绿水青山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粮经轮作、稻鱼共生、猪场建在橘园里,重庆生态循环农业蓬勃发展。“一控两减三基本”,根据环境承载量规划产业规模,确保了农村山清水秀环境美。
玉屏河、跳蹬河、临江河三河汇聚,形如篆文“永”字,永川区以此得名。“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永川属城市发展新区,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四化’同步发展,处理好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在区委副书记刘义全看来,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在于选准产业。
在城市与乡村、发展与生态的交集处,永川选择的是茶产业。永川是全国早市名优茶产区,茶叶萌芽早、品种优,早春上市为茶产业抢得“鲜”机。短短两年,永川人一手种茶——研究生态栽培、改造低产茶园,一手炒茶——清洁化加工、品牌化推广,靠一双散发着茶香的巧手把茶叶做成了茶业。
云雾山、阴山、箕山、巴岳山4座茶山建起4个万亩茶叶基地,俯瞰茶园,漫山青翠,成为永川新胜景。永川秀芽、乌金吐翠、竹海竹针,一个个名优茶品牌,充当起永川生态环境的“形象大使”。区委农工委书记邱泉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全区茶业产值可达20亿元,“十三五”时期目标是50亿元。
视线转向渝东南,位于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石柱县,万亩佛手中药材基地、万亩花椒基地、千亩早熟水果观光园——沿江生态循环农业园大有看头。“现代农业要做‘绿色’文章,就要保护好环境;要保护环境,就只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石柱县农委主任牟显海的眼里,生态与发展之间并非相互制约,而是互为有利因素。
沿石柱的青山而上,一种珍稀的高山蔬菜——莼菜“浮”在绿水之中。“高山莼菜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池塘里,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可以说是在纯净水里生长。”石柱县潘婆婆莼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慧中说。“鲈鱼莼菜”曾经是古代江南文人寄托乡愁的经典意象,如今,“无垠莼田泛绿波”,在西南的石柱县,有全球最大的莼菜基地,莼菜已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与石柱接壤,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忠县,被划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为忠县带来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如今库区渔民在被淹没的农田上养殖起“三峡生态鱼”。“今天早上大概捕捞6000斤,在重庆市场上每斤卖48元;活鱼包装好,飞机运到北京能卖80元。”三峡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旺很清楚城市里的消费者为何愿意为三峡鱼埋单——放牧水域不投饵、不施肥、不用药,这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今成了产业链的宝贵财富。
环境承载能力决定着优势产能的空间。涪陵榨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集中建设榨菜原料腌制池和废水治理设施,实现榨菜集中加工、集中治污,破解了全区29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废水治理难题。
“中国肉牛之都”丰都县,肉牛存栏达21.87万头,粪污治理关乎肉牛养殖规模。丰都科学论证全县肉牛环境承载量,将发展目标定在40万头。根据全县不同地区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模牛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从根本上控制面源污染。
“有技术,粪污就不是治理,而是综合利用了,臭也变成了香饽饽。”谭显见是丰都县丰泽园肥业的生产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该公司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深度合作,利用无害化快速发酵技术将“粪”变成“肥”。借助秸秆利用、发酵床养殖和有机肥还田等一系列资源利用新途径,丰都县发展起了“粮—畜—沼—粮”闭环式循环农业,秸秆及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重庆主城两江四岸绵延百公里,码头数不胜数,历来船只如梭,贸易繁荣。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骨子里有着开放的基因——
促开放:拓展产业链空间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交汇点,坐拥铁路、航运、空运三大交通枢纽,深居西南内陆的重庆,如今站在开放的最前沿。
“中欧·渝新欧”国际联运铁路横贯亚欧,向西直抵德国杜伊斯堡;60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一路东流,通江达海;58条国际航线像张起的大网,连接全球。三大交通动脉带来3个国家一类口岸,3个保税区,再加上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渝新欧六国海关关检互认等软环境建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的大开放格局,带来了重庆农业产业的大升级、大创造、大市场,促进了重庆特色产业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今年1月至11月,重庆农产品贸易额同比上升40.97%。
不久前,丰都县迎来一批“海外贵客”——澳洲活牛。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我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百万头澳洲肉牛进口贸易大单,丰都正是澳牛进口的首批承接地。第一批163头澳洲活牛就是丰都县的重庆恒都农业集团采购的,该县目前正在争取30万头的澳洲肉牛进口配额,打造百亿级的肉牛产业链。
“开放为丰都肉牛产业带来了转型升级的空间,产业链发展的新方向是养殖以精深加工为主,进口以活畜为主、基地建设以国外为主、品牌创建以品质为主。”丰都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张承银说,目前,“总部在重庆、基地在全球、市场在全国”的丰都肉牛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去年7月,首趟满载云南咖啡的“渝新欧”专列从重庆出发,12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今年6月,全国首家咖啡交易中心落户重庆,成立仅半月余,就与国内外200多家咖啡企业签订意向协议。
既非咖啡豆优势产区,也不算咖啡主销地,重庆为何要成立咖啡交易中心?易存储、便运输、标准化程度高,在国际市场上,咖啡是交易量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宗贸易商品。作为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的大股东之一,云南后谷咖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亚洲咖啡运往欧洲,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就是火车,渝新欧班列的开通将主产区与主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今,重庆正成为全球重要的咖啡集散地,而咖啡交易中心除价格发现、金融结算外,一项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链集聚。从云南咖农的收成到欧洲市场的变幻,从咖啡的加工、物流到配套的保险、金融等围绕着交易中心集聚。
咖啡交易中心、黄连交易市场、榨菜输出基地……国际化商品交易每天都在重庆大开放的平台上进行着。
高海拔地区种植黄连,沿江地段种植佛手,中山地带则以种植一年生草本药材为主,石柱全县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年产量近5万吨。仅黄连产量就占全国的60%、全球的40%。必须有一个开放性的大市场,才能支撑规模化的大生产。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中心主任雷云华告诉记者,石柱拥有全国唯一的黄连专业交易市场,全国90%的黄连在此交易。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涪陵榨菜。”每说起这句话,涪陵榨菜集团总经理赵平的脸上就写满骄傲。涪陵榨菜自1898年诞生以来,历经百年沧桑,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一直是重庆主要出口农产品,如今搭载着大开放的快车,更是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灶、土碗、香喷喷的牛油、红彤彤的底料,七八双筷子一起伸到沸腾的锅里,食法不分海陆、食材不分荤素、食客不分老幼,坐上一桌便是一家,重庆火锅里滚动着包容与共享——
谋共享:提升产业链价值
在关注重庆特色农业的人看来,七大产业链的价值在于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根本是让产业链最前端的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得实惠、富起来,否则,“七大”“百亿级”的标签会变得黯然无光。关键是要让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更壮大、更具竞争力、与农民的利益连接得更紧密。同时还要让城市人享有更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让所有重庆人拥有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绿的山。
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把农民的利益与产业链的发展绑在一起,让农民成为发展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目前重庆市正在进行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35个区县每年各安排股权化改革资金3000万元以上,将补助给农业企业资金的50%以上作为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持股。目前,已落实股权化改革项目补助资金10亿元,其中量化股金5亿元以上,每年可为持股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股金收入3000万元左右。
在丰都县高家镇石龙村,漫山遍野的皇竹草郁郁葱葱。31岁的家庭牧场主秦宗华刚刚把牛粪挑到地里还田,正在给他的42头肉牛喂食皇竹草。“以前,我们主要种玉米,一年下来赚不着几个钱。这两年改种皇竹草,一亩地少说能纯赚2000元。”副镇长谭仁富对这两年的种植结构变化深有感触:一个农业产业链发展起来,每个环节上都可能带来增收源泉。
像秦宗华一样,在丰都县,许多农民脱身土地变身产业工人,靠土地流转租金、土地入股股金和返聘就业酬金“三金”实现了增收。特困农户“企业购牛、农户领养、回收犊牛、母牛归户”的母牛领养模式,以及“春天赊牛、秋冬还账、赊瘦还肥、赊小还大”的肉牛托养模式,让贫困农户以“零投入”实现了快速增收。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前三个季度,增速达到10.7%,增幅列全国第二位。
产业要发展,企业是关键。在重庆,不少企业正在探索尝试将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和企业壮大紧密结合在一起。榨菜,是重庆蔬菜产业中单一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产品,全市青菜头种植面积150万亩,涉及农民和相关企业众多。作为产业龙头,涪陵榨菜集团和村社、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以保护价收购青菜头,带动了涪陵及周边地区50万农民从事榨菜种植、加工,菜农年人均增收2500元,也实现了企业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涪陵洪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榨菜产业后起之秀,在发展榨菜的同时,该公司又在竹笋上发现了商机,设立重庆三峡笋业有限公司。他们没有走靠企业自身积累资金的老路,而是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并种植,竹笋收获后出售给公司,享受保护价收购、盈利分红和务工所得3份收入,成为“三权分置”理论创新的鲜活实践。
作为重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七大产业链建设还担负着丰富重庆市民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等功能。刚刚过去的“11·11”和“12·12”电商节,细心的消费者发现重庆的三峡生态鱼、丰都牛排等产品可以通过视频追溯其生长、加工的全过程了。因看得见,而信得过,所以买得放心——物联网信息系统建设功不可没。而在线下,超市里新鲜的橙汁和牛奶等将顾客的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菜场里各色生鲜被食客们带回家中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一张张农民的笑脸,展现的是山区农业产业的希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七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的目标一定会顺利实现。”副市长刘强铿锵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山城重庆的豪迈与执着,看到了重庆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升级版的灿烂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