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养殖业、林果业、园艺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几个中 央1号文件也反复强调: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各地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当前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应高度重视、大力推进。
一、充分肯定一村一品发展的突出成效
一村一品在我国发展已有近20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选择。特别是近年来,一村一品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成效明显。
(一)强村富民效果显著,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活跃区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的重要途径
许多地方立足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优先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培育专业村镇,既壮大了农 村集体经济,更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专业村达到5.5万个,其中,经济总收入超亿元的专 业村2419个,超十亿元的214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673元,比201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8%。不少地方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困难村 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天津市制定了“一村一策”特色产业发展方案,对经济发展薄弱村进行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帮扶,有力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二)主导产业不断集聚,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的重要抓手
许多地方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引导专业村镇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提高了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水 平,呈现出多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2014年,全国专业村种植基地面积、水产养殖面积、牲畜养殖量分别比上 年增长4.4%、8.2%和4.5%,产业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山西省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在三晋大地兴起了许多奶牛村、核桃 村、红枣村、肉羊村、小米村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形成了集中连片的优势特色产业带。陕西省以一村一品为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 发展重点,陕北的苹果,关中的猕猴桃,陕南的茶叶,集中连片,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带。
(三)品牌效益日益显现,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措施
许多地方以质量安全管理和品牌建设带动一村一品发展,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培育知名品牌,不仅有效保障了农 产品质量安全,更让特色产品如虎添翼,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有力提升。截至2014年,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专业村 已达2.3万个,拥有注册商标、省以上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专业村,分别占总数的26.9%、8.1%和17.4%。四川省安岳县通过品牌打 造,安岳柠檬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拥有了“中华名果”“天府十宝”的殊荣。
(四)组织模式日渐丰富,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载体
各地经验证明,专业村镇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平台,一村一品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新型主体的发展壮大又促进了一村一品加快发展。
通过一村一品,出现了村社互动、村企对接等组织方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主体共荣共生、合作发展, 逐步形成了相互交织的运行机制。截至2014年底,全国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的专业村达到66.9%,专业村中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占从业农户总数的近 50%,大大高于一般乡村的比例,有39.8%的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
(五)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有效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让农民更好地认识了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使农民在开发特色产品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讲,发展一村一品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的生动体现。
(六)农业功能逐步拓展,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
随着一村一品的发展,有的村镇主导产业逐渐壮大,有效带动了自身及周边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有 的村镇充分发掘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生态特色农业;还有的村镇顺应市场销售模式的改变,积极发展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兴业态,有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实践证明,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效模式,在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一村一品整体发展水平 还有待提升,专业村数量还不够多,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农村人才缺乏。一些地方对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这些问题应认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