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思维引领休闲农业发展
清明小长假期间,以“春花经济”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受到游客热捧,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一些重点地区甚至可以用“井喷式”发展来形容。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很多地方对其产业定位、产业特征、产业趋势等方面认识并不到位。导致管理和支持也相应缺位,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成长。
对于休闲农业,有些地方认为无非是领着农民种种树,带着游客看看花,喊着村妇做做饭,将其视为一件吃喝玩乐、可有可无的事情,并没有从带动三产融合,拓宽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有些地方则将休闲农业作为政治任务、扶贫任务,在没有深入调研的情况下,比照着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大干快上,并没有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视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缺乏产业思维,既走了弯路,又造成了不少资源浪费。
国际实践表明,休闲农业是一个功能多元、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建设休闲农业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也不能强制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方面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休闲娱乐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在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等不利形势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保障农民收入、尤其是贫困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渠道、突出亮点。
发展休闲农业要有产品思维。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就是要打造出产品的稀缺性,打好乡村旅游“特”字牌。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各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多数是冲动有余而理性不足,一些地方缺乏整体规划意识,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做规划搞建设时凭感觉、随大流,别人怎么干自己就依葫芦画瓢,导致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同质化产品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出现。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个性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这为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同样是油菜花,江西婺源和江苏兴化的“玩法”却各有不同。这说明只有立足地方特色、环境特点、民俗特征,把原生态的、特色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乡村旅游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富农强农之路。
发展休闲农业要有用户思维。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时下“用户思维”可谓炙手可热,旅游业自然也不例外。要明白赏花、垂钓只是休闲农业的一部分,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赋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丰富的内涵。贵州省遵义县花茂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将以前的土围墙、牛圈,甚至前些年土法烤烟的烟房等“历史遗迹”都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花茂村还唤醒沉睡的陶艺文化,通过文化挖掘,既为村里形成了一项产业,又能让游客领略到乡土文化。应该说,用户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只有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及自然景观,开发出多元丰富的旅游产品供给,针对客户的各种个性化、细分化需求,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用户至上”,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把游客吸引过来、留下来。
发展休闲农业要有市场思维。“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乾隆皇帝这句婉叹虽已过200多年,却依然凸显出旅游宣传和品牌打造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资讯丰富的时代,要想克服醉人的生态美景、健康休闲的绿色产业藏在深山无人识、无法走向更大市场的尴尬局面,必须要具备市场思维,注重对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在常规的媒体广告宣传之外,还可以通过引进社会化的企业,举办各类摄影比赛、自行车骑行大赛、影视作品制作等文化体育活动,通过多媒体多渠道多形态的传播,形成口碑效应,扩大地方乡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能只顾闷头苦干,要以产业思维为引领,多视角审视发展中的休闲农业,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掌握品牌传播规律,才能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好地带动休闲农业的推进和发展,唱好“春天在哪里”这首老百姓的“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