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资源化利用 实现绿色化发展
本网讯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禽养殖大省,生猪年出栏量稳居全国前三,牛羊、家禽出栏(笼)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省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保供给促增收与保环境护生态两手抓,着力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种养平衡、农牧配套的一系列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有力促进了符合省情的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
瞄准现代畜牧业强省目标,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从区域布局、养殖方式、技术集成、政策保障等方面,确立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瞄准标准规模健康养殖目标,结合“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建设,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场211家、省级示范场619家,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71%。瞄准绿色生态环保养殖目标,出台了《湖南省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定》,完成3.2万家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升级改造,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69%。出台了《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县市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三年内建成覆盖全省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
二、坚持大力度转型
重点抓好了“退”“进”结合。“退”:依法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推动规模养殖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湘南、湘西等山丘区转移;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行动”等环境整治行动,推动养殖规模与环境容量相匹配。近3年共退出禁养区规模养殖场9165个,退养栏舍面积349.57万平方米。“进”:主要是在“转、建、引”上下功夫。“转”,即支持禁养区有条件的退养户异地搬迁,在适养区“重起炉灶”发展生产;“建”,即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联接形式,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和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促进畜牧生产集约化、规范化;“引”,即积极引进养殖水平高、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国内大型养殖企业,助推我省畜禽养殖转型升级。一“退”一“进”,推动我省畜禽养殖实现了“布局调优”“产量不减”“生态转好”的目标。
三、坚持多路径推进
按照种养平衡、农牧配套的原则,围绕肥料化、能源化目标,集成堆肥还田、水肥一体化、商品有机肥加工、沼气发电、生物天然气、栽培基质利用等技术路径,探索推广了三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工厂化处理模式。针对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实行有机肥、沼气工厂化处理模式。全省新建有机肥加工厂73家,年处理粪污2400万吨,生产商品有机肥1181万吨;在全省4000多家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年产沼气5.2亿立方米、年发电11亿千瓦时。生态种养模式。针对适度规模养殖场,推广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稻渔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全省发展生态小农庄2.1万个,配套土地近240万亩,实现粪污就近就地利用。社会化服务模式。针对无法自行处理粪污的中小养殖场,通过建立“养殖企业付费处理+政府补贴能源化或肥料化利用+种植企业付费购买有机肥”机制,鼓励第三方提供粪污收储运、集中处理等有偿服务,促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四、坚持广渠道投入
省财政逐年大幅增加养殖污染治理、畜禽退养补助、现代畜禽养殖示范园建设等预算投入,近3年共投入畜禽粪污治理和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资金近20亿元,积极支持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采用PPP方式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通过财政奖、社会投、金融扶,保障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