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农业的四点建议
互联网与农业,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一个像阳春白雪,一个像下里巴人,本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两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两者逐渐紧密结合起来,从对农业的深度改造开始,到颠覆农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再到互联网公司自己“挽起袖子”,跨界做起了农业,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农业盛宴正在上演。然而,尽管概念足够吸引人,内涵也相当现代,却依然不妨碍农业的“横眉冷对”,互联网农业,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真的不好做。网易至今一头猪也未见上市;联想农业勉强能做到盈亏平衡,已经实属不易;京东商城上的“强东大米”基本没有对外销售,即便是该公司内部员工,也越来越少吃到“强东大米”了。其他大举进军的互联网农业,估计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量产水平,盈利模式更是遥遥无期。说句玩笑话,女人再漂亮,娶回来是做媳妇的,最终得结婚生孩子,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不管多么富有传奇和情调,最终得体现在“家和万事兴”上,得有一些内功的扎实修炼,否则有可能是新一轮的泡沫。
要打造持久的品牌。做农业的多了去,好的农产品也不缺,但缺少能让消费者记得住、信得过、消费之后就放不下的农产品品牌。互联网用了那么多新技术,打通了那么多产业瓶颈,如果
最终不能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真是有点白来农业领域一趟的味道。打造的这个品牌要亮,地域品牌为基础,商业品牌做提升;内涵要新,吃的不仅是产品,还要有文化;品质要优,不管做生态有机还是绿色无公害,关键是生产过程控制得怎么样,能不能经受住安全考验,怎样给消费者一个透明公开的信任机制;营销要特别,买得方便,送得及时,包装独特,产品新鲜,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仔细观察三只松鼠的案例,是他们家的坚果真的比别人好吃那么多吗?实际上是那只三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了人,年轻人爱松鼠胜过爱坚果!
要形成高效的管理。农业上玩概念根本不长久,吃的东西最终靠品质,行业迟早要向平均利润率过度,更不要说让人头疼的低价营销,那种亏本赚吆喝的事不可持续。为什么会有三千电商无一盈利之说,根本上是都干着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低格攻略,转型迫在眉睫!核心竞争力才是竞争的根本。互联网农业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将是高效的管理,以此保障产品的高品质、企业运营的低成本、市场营销的高效率,从而从低价营销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最终的依靠是,企业领导人对产业战略的把握、优势人才构成的精干团队、与互联网一样永不停歇的创新和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有效机制与文化氛围。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互联网的一日千里、千变万化相比,农业显得安静祥和、不紧不慢,你也可以嘲笑农业像龟速前行,什么生产周期太长、见效太慢之类,但农业注定是生物按照自然
规律的生产,不尊重这些规律注定是要受到教训的。所以,没有一点耐心是做不了农业的,联想农业做好了十年不盈利的准备,乐视网显然也有了长期做战的思想。特别是要警惕那些不太靠谱甚至不健康的想法,想打农民土地的主意最终可能给自己套上脱不下的湿布衫,想套取国家的项目资金最终可能在“长袖善舞”中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想靠农业挣大钱最终只见涓涓细流而非财源滚滚,等等,数不清的事例已经证明,现实的回应是多么残酷。是立志产业还是贪图项目,是依靠市场还是紧盯政府,是一心种地还是坐地生财,是大轰大嗡还是平和淡定,是急功近利还是循序渐进,是贪大求洋还是修炼内功,是合作共赢还是两败俱伤,是不离不弃还是黯然离场,这些心态问题关乎成败!
要实现与农民的共赢。这个话已经说了很多遍,还是想不厌其烦。不管以什么规模经营了土地,不管以什么概念来运作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土地归根结底依然是农民的,规模经营主体只是取得了农民承包经营权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有互利思维、合作思维,可以这样说,自认为比农民聪明、甚至可以算计农民、打农民土地歪主意的资本下乡,我这些年还没有见过全身而退的。尊重农民,合作互利,对农民好,也对企业好。还必须注意,简单的“公司+农户”在现实中运行并不好,双方违约率均较高,把农民的地流转过来,再把农民变成农工,像工人一样上下班,也不完全适应农业的实际,既难以与农时季节完全匹配,也难以有效监督工作质量,很有可能陷入当年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困境。
要借鉴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统一管理、统一技术要求的原则下,让农民分片包干,与最终效益挂钩想法,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出来,把生产环节的质量、效率与效益提升上去。
然而,农业究竟是一个永恒的朝阳产业,只要人类生存,农业就永远存在,也就永远有投资和收益的前景,就看具体的做法了,互联网农业也不例外。
加大科技援藏工作力度 为西藏农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