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新闻玉米等农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的现状与发展

玉米等农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的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08-22 00:27分类:农业新闻

  前不久,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技教育司邀请部分院士代表、国家主要农作物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机与设施装备研究人员等农艺、农机领域顶级专家,召开了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研讨会,探讨了我国农机农艺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本文撷取专家们提出的当前我国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农机与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飨读者。

  玉米——培养适宜机械作业的品种。

  玉米品种是制约我国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生产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种子质量直接影响精量播种技术的实施与推广。

  (1)转变育种目标,并且重视种子处理(分级),不同形状、大小的种子选用不同型号的排种盘;(2)大力推进深松改土工作;(3)大力推广免耕精量播种技术;(4)小麦、玉米生产相互衔接,小麦收获机带粉碎抛洒;(5)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衔接标准化种植,等行距种植,行距60~65厘米;(6)东北地区垄作等行距种植,行距60~65厘米;(7)适时晚收;(8)直接脱粒收获技术是发展方向。

  除了种植标准化外,还要实行播种机、收获机行距的标准化,鼓励、引导农机具产品标准化;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标准化生产示范点,采取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推广方式。

  棉花——棉花产业发展急需机械化,行距与机械化采摘密切相关。

  没有机械化,棉花产业将会发生危机。棉花专有机械装备和关键农艺技术中的“一前一后”是关键。“前”即机栽,裸苗全自动机械化移栽,可以解决全国40%棉田的移栽急需;“后”即机采,研制中小型机采棉,解决90%棉田的采收急需,关键农艺技术也包括选育机采棉品种。

  同时,棉花行距与机械化采摘密切相关。在棉花主产区的新疆,通过试验探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的“66+10”厘米的栽种模式,比“60+30”厘米的模式增产。

  棉花株高与采棉机也要相互适应,经过多次试验确定,株高控制由65厘米调整到75厘米,既满足了采收条件,又可以达到丰产要求,采净率可达93%以上。

  另外,采棉机也要适应田间作业条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引进的第一台采棉机为4行采棉机,行走轮跨3行棉花,总是碰到旁边一行棉花,导致撞棉损失,后来改为5行机后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油菜——协调推进机械化技术路线。

  现阶段我国油菜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主要问题是:现有品种满足机械化收获要求的较少;栽培技术不适应机械化、规模化要求;现有油菜直播、移栽机具不能很好适应田间条件等。

  针对我国主产区的油菜种植制度、栽培特点,较好的油菜机械化技术路线为:直播优先,能播不栽;当栽则栽,栽而高效。通过筛选和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改良和规范栽培技术,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

  发展油菜生产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主要有:在水稻、油菜轮作区协调水稻和油菜的生长期,限制特晚熟的水稻品种,使油菜能够直播种植;品种选育要考虑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性状,品种审定时要提供机械化作业证明;栽培技术必须适应机械化和规模化的要求,简便易行;生产装备要提高对作物或对田间条件的适应性。

  马铃薯——推广适合作业的栽培模式。

  我国马铃薯生产目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地块小、不规则,马铃薯作业机械配套性差,没有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等。导致我国马铃薯机械化程度不超过30%,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的70%相比差距甚远。

  在推进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建议有:(1)加快土地合理流转,通过农田修整、地块合并等措施,为马铃薯田间作业提供基础条件;(2)整合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促进机械化发展;(3)加快推进丘陵、山地马铃薯机械化,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丘陵山区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大力推进先进适用和特种作业条件下的马铃薯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和小型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创造能力;(4)以产学研技术联合为主体,大力发展农用传感器等自动化技术装备,为大型联合马铃薯机械装备的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梅花鹿坏死杆菌病的治疗和预防 解读吉林德惠“秸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