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牛贩子”的脱贫之路
华龙网12月18日16时30分讯(通讯员 林雪琴)大溪村是丰都县虎威镇的贫困村,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主要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有限。近年来,当地开始引入果桑种植等项目,村域经济有了一定的起色。但随着农村人口往场镇迁徙,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突出,也给留守在家的人创造了一些机遇。
陈树权正在砌牛圈。通讯员 林雪琴 摄
陈树权曾是该村二组的贫困户,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他借助扶贫政策的支持,结合当地海拔低、山地多,尤其荒地多,天然草料充足的地理优势,实施多种养殖,成功摆脱了贫困。
从贩牛到养牛 “牛贩子”华丽变身
近日,笔者在陈树权的养殖基地看到,数百只大白鹅成群结队地觅食,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羊舍里,数十只羊有的安静地趴着,有的走来走去,看上去精神头十足;十几只小猪崽围着一头母猪正在吃奶。不远处,陈树权正在扩建牛圈,娴熟的动作让记者误以为他之前是泥水匠。
陈树权告诉笔者,他二十多岁就跟着前辈们学会了贩牛生意,长时间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穿梭,风餐露宿的劳顿之苦让他意识到,要想有稳定、可靠的收入,就必须建养殖场,自己养,收益才会更高。为此他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牛的品种、生活习性、疾病防治、市场行情、销售渠道、利润空间等信息的掌握。
2008年,陈树权的养牛场迎来了第一批牛。
“因为两个孩子上学,家里条件比较困难,所有的积蓄也只能买3头牛。”陈树权介绍,一开始,他并没有急着卖钱,而是让牛自行繁殖,到了2014年,养殖规模达到了10头,渐渐有了收入。
通过养牛,陈树权家的经济条件有所好转,2014年,他筹集资金15万元,购入20头新品种肉牛。
天然养牛 特色养殖获得成功
一般的养牛场都是圈养,给牛喂饲料,而陈树权却把他的牛都赶到了山上,因为山上的荒地多,天然草料充足。
“每年3月份,我就把牛赶上山吃草,要11月才赶回来,这样不但减少了饲料的成本,牛的肉质也更好,而且极少生病,存活率也高。”陈树权说。
为了给牛储备冬天的粮食,陈树权夫妻俩还种了10多亩土地。地里产的玉米、牧草,都是牛过冬的饲料,夫妻俩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
“辛苦归辛苦,但只要把牛养得壮,有销路,那就值了。”他勤勤恳恳,把牛儿养得膘肥体壮,想着出栏时能卖上好价钱。
2015年初,陈树权出栏了15头牛,收入17万元,因为纯天然养殖,肉质较好,每斤比市场价高出了6元左右。
“就是通过养牛,让我们家2015年就脱贫了。”陈树权乐呵呵地说,他正在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明年争取养到60头。
为了养牛,陈树权把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叫了回来,送他去西南大学学习肉牛养殖技术,待学成归来,一家人一起搞养殖。
创建家庭农场 带动周边村民
因为农村种地的人少了,周边的山上天然牧草长势茂盛。经过一番考察,踏实而精明的陈树权决定充分利用广大的林下空间养鹅,第一次试养了500只,没想到一举成功。“我们的鹅也是在周围放养,卖的时候都比市场价高一些。”
陈树权说,今年他又养了500只鹅,每只重6到7斤,一斤12元,全部卖出可收入4万元左右。
“因为牛和鹅可以自行觅食,我们利用剩余时间和空间又养了30只羊、10头猪。”陈树权一边砌着牛圈,一边指了指边上栅栏里面的猪和羊。
养殖成功了,但陈树权并没有止步于此,新的规划又在他的脑海中形成。“我今年在申办家庭农场,争取获得国家的项目资助,这样我就可以扩大养殖规模。”陈树权说,一人富不算富,他想成立一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周边的群众一起搞养殖。“我免费给养殖户教技术,然后出栏的牛由合作社统一销售,那时候我们就有市场竞争力了。”
“陈树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为我们村许多贫困户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一些贫困户也开始搞起养殖。”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朝华说。
眼下已经入冬,陈树权夫妻每天都在为牛儿的草料忙碌,除了将田边地角的草割回来,还将田里的稻草也收集起来,让牛儿在冬天也能保持良好的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