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致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

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

发布时间:02-12 00:12分类:农业致富

  如何推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是“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辽宁省朝阳市十年九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长期处于“年年抗旱年年穷”的局面。农民形容这里的农业生产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

  为破解朝阳市农业发展困境,2010年初辽宁省集中财力10亿元实施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显示了发展设施农业对于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前不久,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发展设施农业的成效

  朝阳市实施设施农业工程以来,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2011年底,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8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1%,蔬菜总产量达到41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0元,形成了以蔬菜为主,花卉、棚果、食用菌以及设施养殖为辅的产业格局。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实现了农产品全年生产。温室大棚成为蔬菜“生产车间”,不仅能够屏蔽自然气候对生产的不利影响,阻断外界病虫害等对生物生长的侵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日照充足的地理条件,实现反季节或多季节生产,土地利用率、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显著提高。

  建成了东北重要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朝阳市设施大棚里85%种植蔬菜,达到了四季生产、常年供应,每年供应市场总量约在410万吨,产品销往东北三省、京津唐地区,近年来又拓展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并出口俄罗斯、东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设施农业建设带动了建筑、物流、餐饮、加工、种苗供应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年产值40亿元。朝阳市已建设产地批发市场30多处、蔬菜育苗中心16个、包装企业20多个、物资供应网点2000多个、餐饮服务网点1000多个,形成了钢构、棚膜、草帘子、卷帘机等销售基地,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拓宽了渠道。

  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就地就业。在生产环节,每建1栋暖棚就等于吸纳1名农民就业,全市仅生产环节就吸纳劳动力近40万人。同时,还带动了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据粗略估算,全市从事蔬菜营销和产前、产中技术服务的达几万人。

  提高了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为适应设施农业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全市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广播讲座、参观考察、短信咨询等形式,培训农民已达158万人次。当地农民通过参加培训,不仅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而且组织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92个。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展设施农业一举多得

  朝阳市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种粮。在政府扶持下,朝阳市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一举多得。这对于科学规划全国“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保障“菜篮子”供给。朝阳市日光温室规模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首位,设施蔬菜总产量(包括食用菌)410万吨,拥有30余个年产10万吨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凌源、北票两市成为国家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不与“米袋子”争地。朝阳市发展设施农业,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而是挖掘潜力,合理规划利用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四荒”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四荒”建棚占地面积达到18.86万亩,建设温室大棚6.02万栋,每年可实现产值15.1亿元以上。

  增加农民收入。在同一地块、同等面积上,设施农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大田生产的几十倍。据凌源市测算,一个一亩的蔬菜大棚一年的生产效益可达3万元,相当于大田生产的40多倍。2011年,朝阳市设施农业实现产值105.9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设施农业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受自然条件制约的被动局面,改变了传统的“春种秋收”的种植方式,实现了四季生产。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高,在育苗、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如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物理杀虫等。设施农业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高,需要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要求,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向农民普及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

桃树蚜虫病的防治 海南引种瓷玫瑰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