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致富返乡创业:为“创”时代集聚新动能——吉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走笔

返乡创业:为“创”时代集聚新动能——吉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走笔

发布时间:02-14 17:24分类:农业致富

  这是一次特殊背景下的采访。

  劳务输出,曾经是我省的一张名牌。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部分地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粮食价格波动,农民增收面临挑战……诸多不利因素搅动着农民工像候鸟一样“东南飞”的迁徙节奏。

  农民工求职的“成本”与政府的管理“成本”双增高,让我省各级政府也都在经历着阵痛。如何处理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新挑战。吉林,每年400万的“劳务”大军究竟何去何从?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找到了答案——相对于劳务输出最初阶段的懵懂,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全面推进改革、创业就业环境趋向改善的情况下,农民工双向流动和返乡回流的新格局开始形成。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03万人,劳务收入608.1亿元,返乡创业19.7万人,带动就业40.3万人;2016年上半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83.87万人,劳务收入330.04亿元,返乡创业22.2万人,带动就业41.8万人……

  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自上而下在行动,以超前谋划的战略眼光、抢抓机遇的敏锐思维、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迈开铿锵有力的步伐,也为这个“创”时代的蓝图描绘出清晰的底色。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近年来,我省多策齐施,实行由引导农民工单一“离乡”外出就业为主,转向外输、内转、回引并举,数量、质量并重新举措,构筑了既巩固境外、发展省内,也鼓励就近就地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格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始终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大责任,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当前,吉林正处于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稳增长、调结构,必须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话语掷地有声。

  “要坚持不懈抓好就业创业工作,统一思想,克服困难,一以贯之抓出成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把保就业、增加收入作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省长蒋超良信心满满。

  以此为令,全省就业创业工作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作为农业大省中最大部分的就业群体——农民,他们的转移就业和返乡问题随着“创”时代的到来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去年以来,国家接连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撑。

  结合省情实际,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前两年实现脱贫致富,加强政策设计,把一项项关乎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送到农民手中,并在狠抓落实中让政策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全省农民。

  截至去年末,全省已累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03个,扶持创业4.07万人,直接带动就业27.08万人。累计发放扶持农民工创业贷款6.03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7个,扶持创业6439户,直接带动就业24857人。

  “如果没有当初政府给提供的贴息贷款,我家的冷库可能现在都没有盖完呢。”永吉县岔路河镇下坎村的张春丽有感而发。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昔日的农家妹,经过政府扶持和个人努力,如今已成为民营企业家。

  7月骄阳似火,永吉县岔路河镇的芦笋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火热的季节,此时也是芦笋高产期。这几天,大棚里工人们忙着割笋,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包装,外地来的客户则忙着往外拉货……

  2008年经济危机后,张春丽、柳茂松夫妇回到家乡开始种植芦笋。目前,他们成立了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7.2公顷,建有159栋大棚。合作社开办的小型出口保鲜芦笋加工厂也开始运行,加工厂年可加工800吨芦笋,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合作社创业人数52人,直接带动780多名周边村民就业。

  追寻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发展轨迹,在他们蜕变过程中每个关键的节点,都能看到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从战略思路的调整到多项政策的实施,从切中脉搏的设计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每一次的推动,都伴随着设计者思想解放的春风;每一次的推动,都激发出就业创业者喷涌而出的无限潜能。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一家企业,却能把新产品的推介会开到北京去,这是我根本没想到的。”吉林瀚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力群想起去年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仍然很激动。

  今年45岁的魏力群,说起话来有着东北人的豪爽劲儿,他先后在成都、上海等地务工。2010年春节回舒兰老家,看到家乡良好的生态优势便萌发了利用家乡的资源创业。2013年,秉持“源于天然,回报社会”的理念,创办了生产制造、销售蜂蜜制品为模式的新兴企业。因为管理理念先进,公司成立仅仅3年时间,就吸纳了100多名农民工就业。

  “返乡创业促进了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在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返乡创业,大有可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曹宇光如是说。

  从“小舢板”到“航空母舰”——

  过去,农民工外出务工,大都“单打独斗”,缺乏政府宏观引导和市场信息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着劳务经纪人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搅活”了农村就业市场,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汽车行驶在吉长南线,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随风摇曳,飘散出醉人的芳香,绿丛中偶尔出现的点点白花,把稻田打扮得分外妖娆。

  在永吉县万昌镇的国家级水稻示范基地,记者见到了农村劳务经纪人吴夺。他是土生土长的万昌镇人,皮肤黝黑的他,既有农民的淳朴,也透出一股商人的精明劲儿。

  “每年到了插秧的季节我就会组织村民去白城插秧,不但自己赚到了钱,村民干活也赚到了钱,而白城当地的稻农也提高了产量多赚了钱。”说起做劳务经纪人的经历,吴夺快人快语。几年下来,他共带动周边村子500多名农民实现就业。

  “劳务经纪人这行当听起来挺简单,但干起来并不容易。最开始村里人都说,一个毛孩子还组织大家赚钱,别把自己弄丢了。”吴夺回想起当时组织村民的经历笑出了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上过的劳务经纪人培训课。”

  早在2014年,我省人社部门就开展劳务经纪人试点工作,将劳务经纪人职业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普及劳务经纪知识,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劳务经纪人执业技能。同时,鼓励和指导劳务经纪人创办劳务中介组织,对长期从事劳务经纪业务的,组织继续教育,提高基本素质和从事劳务经纪活动的水平。

  “劳务经纪人作为盘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区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发挥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蛟河市就业局局长韩香泉说,不断提高劳务经纪人服务质量,让每一名农村转移就业者感受到体面就业,进而实现劳务收入的最大化。

  过去,农民外出打工大多是自发性、盲目性外出,因为没有技术就只能做些零活,辛苦还赚不到钱。针对这一情况,我省不断发展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劳务经纪人工作激励机制,劳务经纪人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将劳务经纪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加强信息互动互通机制建设,在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对劳务经纪人引进的技术、资金和项目,可享受返乡创业的有关政策,帮助劳务经纪人拓展新的执业市场。

  变农民工无序输出为有序输出,并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劳务经纪人品牌”,不但增强了我省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全省共有4887名劳务经纪人活跃在全省农村,今年上半年共带动21.7万人次实现就业。

  从“北雁南飞”到“群凤还巢”——

  转变农民工就业观念,从“引导外出”到“鼓励返乡”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更是振兴区域经济、富民强省的需要。这一“离”一“返”虽只一字之差,却从根本上体现出我省顶层设计的一以贯之和深谋远虑。

  一波荡起,万波相随。

  从创意到创业,仅有一步之遥,想要迈过去却并不容易。

  敦化大德创客园海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武传锋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创业者。

  农村是个大舞台。大学毕业后的武传锋带着振兴农业的激情回家乡干起了农业,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他对自己的创业之路心中早有谋划。开始他只是小打小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村里研究菌种。

  随着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难题浮现出来,作为一个初创型企业,在起步资金不足,孤立无援时,敦化大德创客园的政策雪中送炭。“当时入驻创客园并没有想到还会有这么好的政策。现在,我享受了免房租、贴息贷款等政策,才能使我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武传锋高兴地说。目前,公司的菌种销售达到5亿袋以上,产值700多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万多名农民就业。

  在我省,越来越多像武传锋这样的大学生投身于农业,为农村发展带去了新的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

  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创业计划,蛟河众创空间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温馨场所。园区内的三个小伙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农村从事电商服务。在这里,企业不但可以享受到“八免一扶持”的政策,员工还可以得到专家教授的培训。

  “园区内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束缚企业发展的瓶颈。”公司总经理刘小靖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互联网创业环境和利好政策,吸引着创业者通过互联网“用智力换资本”,实践着自己的创富梦想。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的基因植入传统行业,帮助企业顺应趋势“触电”发展,加速了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暖风驰叶,甘露翠株。从乡村到城市,从创建创客园到返乡创业,我省对农民工创业的“帮扶之手”汩汩如泉,钻头觅缝。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再有各级政府给的优惠政策,创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在蛟河市黄松甸镇国家级黑木耳种植园区,刘锡杰的“木耳”产业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返乡创业典型。在跟记者讲述的10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

  刘锡杰是我省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凭着这种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从“离”乡求发展,到今天的“返”乡谋创业。如今,他经营的花园食用菌有限公司年解决劳动力就业30多人,季节工近千人,带动食用菌种户500多户,帮助本村10多人成为食用菌产品经纪人。去年,公司销售木耳总量达到450万斤,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

  这一“离”一“返”虽只一字之差,却事关发展大局,意义深远重大。从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转为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回乡一人,致富一方,这从根本上完成了我省农民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蜕变。

  外出农民工在大城市接触到许多新思维和新技术,回到家乡创业,必将会引发我省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引导外出”到“鼓励返乡”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而要把这种需要变为现实,就必须“筑巢引凤”。

  从当初的“北雁南飞”,到现如今的“群凤还巢”,我省一批批敢闯敢拼的“劳务大军”踏出了吉林快速发展的创富之路。新旧延续,生生不息。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使命、新机遇、新前景再次降临,必将会有更多的朝气蓬勃的返乡创业者奋力前行,挺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脊梁,为全省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注入新动力。

农业部下发通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工作 水稻的新基质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