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拳头”到赛养蚕致富 谈谈万众村的脱贫致富经 发布时间:02-27 17:04分类:农业致富 11月底的五指山区风和日丽,槟榔花香沁人心脾。蚕房里,蚕宝宝安静地吐着丝,结成一个个白色的茧子……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万众村,三个村小组去年蚕茧年产量破万斤,万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致富村。 “其实我们村过去也挺有名,只是名声不大好,是打架厉害。”万众村治保主任许乾福说,过去大家闲下来就相约喝酒,酒后时常打架。邻村烟园村是个苗族村,两村来往很少,村民间常因小事大打出手。 一次,万众村一村民在外喝酒和烟园村村民发生冲突,被对方打得头破血流,回来后邀约了上百人,要去烟园村“讨说法”。“我刚好从镇里回来撞见,马上把摩托车往桥上一横拦住去路,才把大家劝回去。”回忆往昔,万众村党支书黄茂彬仍心有余悸。 琼中县原公安局局长杨宗峰告诉记者,当地黎苗群众酒风较盛,每到节庆村民大摆酒席,酒后寻衅滋事案较多。冲突都是小事引起的,酒劲上头,亲兄弟、好朋友间都能打起来。 “戒除酗酒陋习需要让村民们有事可做,把精力放在发展产业上。”长征镇党委书记邵正斌说。近几年,长征镇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把种桑养蚕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户盖蚕房政府补贴1万元至1.5万元,买蚕苗政府补贴每张140元,桑苗免费供应。县农业局派技术员驻村,村民种桑养蚕有了“贴身顾问”。短短几年,黎家山村发生巨变:喝酒打架的少了,养蚕致富的多了。去年,万众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碧水青山间,万众村连片桑田郁郁葱葱,村民在田里忙着除草,盼望下一茬桑叶长得更茂密。黄茂彬介绍,2014年万众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靠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带动,到2015年底仅剩52户。 几年前还戴着“贫困帽子”的王世宁告诉记者,现在一年养蚕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不仅靠养蚕脱了贫,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去年起,王世宁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搞起了蚕苗繁育,向养蚕户供应。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户积极性,琼中县每年奖励产茧万斤村。每季蚕茧销售后进行评比,对综合效益高的农户给予现金奖励。村与村比、户与户比、亲朋好友比……养蚕户钻研技术精细管理,热情高涨。 “过去村里到处都是闲聊的、赌博的、喝酒的。养蚕是个精细活,从种桑、育蚕到采茧,多下工夫才有好收成。水肥管理做好一亩桑叶养蚕能产茧200斤,管不好只有几十斤。”王世宁说,乡亲们靠种桑养蚕尝到了甜头,看别人效益比自己好都憋着劲儿想把产量提高,平时不是待在蚕房就是扎在田里,喝酒时间少了,更没人愿意打架。 村民徐道光是长征镇有名的养蚕“千斤户”,2014年起,他家产茧量连续两年超过2000斤。在他带动下,弟弟徐道清、徐道军也开始养蚕,年产茧量均能达到1000斤左右,兄弟间比拼劲头十足。 王必军曾是村里有名的“刺头”,曾因打伤他人被判拘役3个月。看到大家养蚕茧赚了钱,他也心动了。2015年,村干部帮他平整好了种桑的田地,他和父亲种了4亩桑树,去年养蚕收入1万5千元。 与万众村一样,种桑养蚕也成为烟园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涓涓“活水”。村口平房里堆满桑叶,烟园村民蒋启存夫妇正在喂蚕宝宝。蒋启存说:“逢年过节镇里常组织各村进行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我们和万众村民渐渐熟悉起来,见面就交流养蚕技术,互相请教怎样把蚕养好。” 去年,万众村产茧量5万多斤,烟园村6万多斤。今年以来,万众村扩种桑树、增盖蚕房、加强管理技术培训,目前产茧量已经接近9万斤,超过了烟园村的8万多斤,村民养蚕增收130多万元。黄茂彬说:“过去比‘谁拳头硬’,如今比谁养蚕效益好,种桑养蚕让大家有了更多共同话题,‘你家这批蚕产了多少茧?’成了两村村民见面的第一声问候。” 绿色、营养型菜用枸杞――宁杞菜1号 海南万宁:严禁不合格农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