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得俏,不等于发展得好
12月21日,冬至,真正的数九寒冬已经到来。
可在荣昌区盘龙镇长岭村,重庆勇庆华清农业发展科技公司的试验地里,地膜覆盖下的脱毒冬季生姜,呈现出一派绿色的生机。
“这姜在春节前就将上市,市场价预计每斤30元以上。”盘龙镇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之一。”
虽然供不应求
发展却受到阻碍
盘龙镇的长岭、三合、昌州等几个村,是盘龙生姜的主产地。因这一区域内的土壤与其它地区的不同,种出的姜,脆嫩清香,风味独特,在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虽然盘龙生姜不愁销路,但从供给侧来看,曾经存在一些矛盾。”盘龙镇相关负责人说,这些矛盾制约了盘龙生姜产业的发展。
盘龙生姜产业曾经存在哪些的矛盾呢?
其一,区域环境影响,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由于受土壤等环境的制约,目前,盘龙生姜的种植面积只有1.8万亩左右。再加上传统的种植方法,每年只能种一季,盘龙生姜的总产量和上市时间受到制约。
其二是种姜的制约。
盘龙生姜自己不能生产种姜,多年来,其种姜都是由盘龙的种植大户或种姜供应户,在头年的11月份到四川乐山购买,存放在姜窑里,第二年的二三月再拿出来卖给农户。由于保存的技术要求高,买回来的种姜,烂姜严重。
第三是品牌的保护欠缺。
盘龙生姜虽然已经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但在销售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只是靠贩子到产地收购后,运销到重庆主城和成都等市场。
“盘龙生姜这三大供给侧方面的矛盾,制约了这一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盘龙镇相关负责人说。
引进科技公司
多方面进行改革
“近两年来,我们从供给侧进行了改革的探索。”盘龙镇相关负责人说。
盘龙生姜这一特色产业,虽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一直都是姜农自己在种植,自己闯市场。唯一的一家长岭仔姜专业合作社,也缺乏种姜科研、品牌打造和保护的有力手段。
2014年,盘龙镇从成都把勇庆华清农业发展科技公司引进来,在长岭、三合、昌州3个村,集中流转了1000余亩地,建起盘龙生姜的科研种植基地。
在机制结构上,建立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架构。由公司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品牌包装、市场拓展等,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规范1400多户姜农,逐步改变种植技术和市场销售不规范的行为。
科技方面,公司在市农科院的指导下,运用重庆文理学院专家的生姜脱毒种植科研成果,解决种姜质量不稳定的难题,提高亩产量。脱毒种植成果经历三代种植试验后,将第四代种姜提供给姜农。这种脱毒种姜,病毒大幅度减少,姜的生长周期也从4个月延长到5个月以上,还使单季的亩产量提高20%。
在品牌保护和市场的改革上,盘龙生姜也以这家龙头企业为载体,由政府扶持,在已经获得地理标志的基础上,申报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标志,再以此来规范盘龙生姜销售市场。
带来新的机遇
供给侧改革有效
今年8月,勇庆华清农业发展科技公司在已经收获过一季的姜田里,运用设施农业,又增种了一季脱毒生姜。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已经获得成功。增种的这季姜、将在春节前出土上市。盘龙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说,经过检测,在春节前上市的这一季姜,品质与前季相同,虽然产量低一点,但价格却会高出许多倍。
通过把科研成果运用到盘龙生姜种植中后,盘龙生姜将会出现一年四季都有姜,并将打破云南生姜占领重庆冬季、特别是春节期间重庆市场的局面。
脱毒生姜“入驻”盘龙生姜种植中后,盘龙生姜的种植将不再受外地种姜的制约。今年,第三代脱毒种姜已经出来,并被长岭等村种植生姜的农户抢购完,明年,农户就可用上脱毒种姜了。因这一种姜能够提高单产20%左右,所以,农民种1亩姜,可以增加3000元以上的收入。如果盘龙的1.8万亩生姜种植地都用脱毒种姜来种植,不增加种植的面积,每年就可增加9000余吨仔姜的产量。如果再增种一季,这盘龙姜的总产量,就更可观了。
“从市场角度来看,当盘龙生姜的品牌,通过龙头企业的营销,盘龙生姜的价格也会有所上升。那时,农民种植生姜的效益就会更明显。”盘龙镇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盘龙生姜带来的新机遇,已经开始显现出整体效益来。
文 记者 罗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