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育出脱贫带头人 发布时间:03-10 16:11分类:农业致富 本报记者毛晓雅 对于宁夏荣甲牛羊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利平来说,每天最惬意的时光,就是看着成群结队的羊群。羊群不仅是他的宝,更是全村贫困户的宝。 以前,郭利平的主业是新鲜花卉销售,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繁华地段拥有门店,也有房子,一家人的生活早已“小康”。养羊作为副业,只是事业中一小块拼图。参加“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作为贫困村先富裕起来的人,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乡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况且自己有现成的基地,只要通过改变经营模式,让利于民,村民不但可以增收,自己的收益也能提高,是双赢的结果。”培训结束后,郭利平的想法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于是,他扩大了养羊基地,成立了合作社,通过两种方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第一是送母还羔,为贫困村民提供造血功能,同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的羊,再对外销售;第二是和贫困村民签订协议,做他们的担保人,帮助他们解决贷款难的问题,虽然风险大,但他相信村民。 如今,养羊合作社成了郭利平的主业,每天奔波30公里,来往于繁华的区中心和落后的贫困村之间,他无怨无悔:“只要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累点、苦点算什么!” 郭利平参加的培训正是贫困村致富带头人“闽甘宁”培育工程试点项目,由国务院扶贫办和闽、甘、宁三省于2014年10月共同启动,项目从甘、宁两地贫困村选送有创业条件、有带动贫困户增收潜力的培养对象,到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学习培训。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些参训学员有的已成为村干部,有的成为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小微企业和电商企业老板,有的创办小加工厂、小商店、小作坊,成为创业专业户。他们在甘、宁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贫困地区一个了不起的“创业帮”。 “外出打工青年是贫困村发展的主体,通过培训,让他们从不想、不敢、不会创业,到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通过他们返村带头创业把其他贫困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户带动起来,同时吸引部分外出打工青年回流。这是培训发起的初衷。”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说。 “1+11”是这项扶贫培训探索出的创新模式,也是保证扶贫效果的成功之举。李振生解释说,“1”就是让参训学员在蓉中培训基地集中学习一个月;“11”就是用11个月的时间对学员回村创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帮扶和指导,既有当地政府选聘的扶贫创业导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就地就近指导帮扶,又有蓉中培训基地创业导师每季度的跟踪帮扶和远程互联网服务,确保参训学员一年时间内能够让创业计划落地,两年创业发展,三年创业成功。2016年,这一培训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从2014年到2016年,从蓉中培训基地走出的像郭利平这样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已达1000多人,创业率50.6%,这些创业致富带头人活跃在闽、甘、宁三省586个贫困村,带动近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致富,给扶贫攻坚战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甜瓜种子温汤浸种法 俄罗斯居民巧克力和牛奶购买量开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