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致富代表委员热议湘西精准脱贫

代表委员热议湘西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03-16 00:13分类:农业致富

代表委员热议湘西精准脱贫——

一百个贫困村就有一百条脱贫路

  本报记者郭少雅 毛晓雅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

  如今,湘西交上了一份漂亮的脱贫攻坚成绩单——2016年湘西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14%,全州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湘西有100个扶贫攻坚示范村,就有100条村村不同的脱贫路。”全国政协常委、湘西自治州政协原副主席田岚说起这些年湘西的精准扶贫路如数家珍,“十八洞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发展猕猴桃、烤烟、黄牛养殖、苗绣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追高鲁村把蔬菜产业园区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生态宜居新苗寨……”

  因村制宜,是湘西州脱贫攻坚“精准滴灌”的“诀窍”所在,过去的4年里湘西州先后组织两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大规模地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做到“一家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

  “什么样的村子适合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什么样的贫苦户需要什么样的帮扶措施,扶贫大账本上都清清楚楚。”田岚想到这几年的湘西扶贫路,觉得“每一分扶贫资金都没有浪费,每一条扶贫政策都用到了位”。

  “十八洞村如今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攻坚脱贫样板,原因就在于有了真正可以‘造血’的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公司经理田儒斌这几年一直在各种调研中寻找适合湘西产业培育的道路,他分析湘西州这些年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的经验是“三个结合”:一是扶贫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支持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大户发展,促进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能人经济”,让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市场走。二是扶贫与新型城镇化结合。一方面加速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另一方面加快旅游风情小镇、特色乡村游建设,让农民不离乡土就业。三是扶贫与生态建设结合。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美丽湘西,通过退耕还林、生态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打造“绿色湘西”,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向湘西州的人大代表问起十八洞村老百姓“有多少脱单了,结了几对?”今天,已经距离全面小康目标越来越近的湘西老乡有了新的目标和期盼。

  “力争201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25万以下,到2019年,湘西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将‘摘帽’,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国人大代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原书记吴正有对家乡的脱贫日程表颇感自豪。

  这样的脱贫步伐,需要更加精准的政策发力。田儒斌替湘西老乡说出了“三个希望”。希望财政补贴向标准化厂房、仓储物流、加工设备等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倾斜,让农村真正成为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中心;希望税收优惠向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就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地区投入更多门槛低、周期长、利率低的金融产品,帮助贫苦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扩大再生产有后劲。

主攻供给侧 农业有奔头 玉米种子吉单419-普通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