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致富跳出“农门”的“鲤鱼”又拿起锄头

跳出“农门”的“鲤鱼”又拿起锄头

发布时间:03-16 00:17分类:农业致富
上周,在我市首届大学生农业创业大赛上,记者见到这样一批人,他们的父母是农民,他们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渴望扎根城市,即便在城市里无根地漂流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然而,在中山有一批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却希望通过创业的方式回归农村,改变家乡的面貌。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他们,他们悄悄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他们在蹒跚的创业道路上走得是否顺畅?渴望孩子跳出“农门”的父辈们,如何看待孩子又“拿起锄头”?

  11月12 日,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一场创业比赛正在进行。

  和以往比赛不同,这次的主题是围绕着农村和农业。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来自民众的黄健锋和尤建文都带来了自己种植的菌和灵芝。比赛的休息时分,裁判也饶有兴致地走到他们的座位上,询问种植的情况。“那个菇很漂亮。”同样参加比赛的东凤大学生麦淑贤说。

  在这批参赛大学生中,有一批人有着另外一个隐藏的身份并不为人关注,那便是他们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是父母期盼中跳出 “农门”的 “鲤鱼”。无论是自己培养菌种的黄健锋,还是继承家族手艺种植灵芝的尤建文,还是东凤西罟主打龙眼牌的麦淑贤,他们都是跳出“农门”的“鲤鱼”,但不约而同的是,他们都希望回归农村,通过注入新鲜思路的创业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期待用新的营销理念和技术来升级传统农业。

  他们看到了农业前景

  民众镇农产发展有限公司何场长说,创业大赛除了给创业者提供展示的平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解决传统农业发展断层的问题。农业发展的现状是,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嫌脏、累,不体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不相信或不了解现代农业高科技、高效的手段和方式,直接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举行农业创业大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和热情,为这个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引入新技术,有助传统农业的升级换代。

  针对跳出“农门”的“鲤鱼”投入农村创业,同为大赛现场裁判的中山市农业局农艺师洪炎龙认为,这些对于家乡充满感情的八零九零后“鲤鱼”逐渐发现了农业的价值。“在未来,有一门技术在农业领域其实是非常有前景的。”洪炎龙说,目前,很多之前办工厂的老板都转而投资花木等农业,也正是看到了农业未来发展的价值。

  “他们的父辈对于农业的看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没有看到未来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景。”洪炎龙对于黄健锋的黄金菇非常看好,“菌类是健康食物,如何能够让黄金菇的价格能够成为中山市民能够接受的程度,这个是他们需要考虑的方向。”洪炎龙说,在这一次的创业大赛中,农业和旅游、教育的结合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但是,如何才能经营好,也是考验大学生的地方。

  在农业创业的路途上,这些跳出“农门”的“鲤鱼”能走多远?据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决赛选手的水平,市人社局和市农业局、民众镇政府决定组织开展决赛赛前培训。内容涉及创业计划书撰写及演讲技巧培训,农业创业机会与创富模式讲座。“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痴迷于种菌的80后

  此次申请农业创业大赛的项目,农业大镇民众最多,共有17个项目。来自民众的黄健锋自幼就爱和弟弟鼓捣一些农业种植,“我们从小就种草菇、平菇、蛹虫草”。黄健锋带着一个泡沫箱子装的黄金菇,金色的表面有着淡淡的绒毛,成为一大亮点。这是他试种了40天长成的。黄健锋希望能够和一家农家乐合作,以农业带动旅游,吸引游客来参观。

  15日下午,民众浪网村的“六百六”(地名,记者注),阳光透过几棵茂密的荔枝树,洒在一座小院内。黄健锋在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内,培育新的菌苗。

  这座小院是黄健锋外婆的祖产,一共三间房屋和一个小院,他的“实验室”是这座小院的一个杂物间改造的。黄健锋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发明和一些发现,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如果不是他的肤色,很难将他与现在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小小的菌类种植场里,有黄健锋亲手搭建的菌棚、高压炉、杀菌桶、接种器……

  “自己做可以减少许多成本。”黄健锋对自己的那些杰作感到自豪。他是浪网村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从事务农的年轻人。他说,早在小的时候,他便对养殖蘑菇这样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在那些废弃的地方能长出这种美味的东西来,是非常奇特的。”黄健锋说。

  正是这种奇特的想法,造成他对这个行业的痴迷。“有时候,我会一天都待在菌苗室里或菌棚内,观察这里的湿度和温度。”黄健锋笑着说,村里的一些老人家还有长辈,有时候会笑话他,认为他在用最复杂的方式,做着最简单的工作,因为几十年前,老一辈凭着直觉和经验便种植出了菌类。

  “但是,他们不知道现今培育出来的菌类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更高,产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黄健锋说,既然是新时期的年轻人,从事农业,那就应该玩儿出新花样来。

  就在这个小院内,从4月份到10月份,黄健锋收获了350多公斤的草菇,以40元/公斤计算,他在这个小院内收获了1.4万多元,更重要的是,他在草菇、黄金菇、平菇,以及一种更有营养价值的蛹虫草的培育上,都取得了成功。

  他取得的这些成绩并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他们对我说,这是一个很没有前途的职业。”黄健锋说,尤其是他的父亲,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和他一样,再在田里扛起锄头。他的父母种了一辈子的菜。所以父母让黄健锋在大学学习了机械和电子专业,毕业后在中山干了一阵子的电工和设备维修工作。

  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每逢双休日,他便来到外婆的小屋子,研究如何培育菌类。他从网上找到了一家生物研究机构,从那里索取了资料,并与这里的专家建立了一些关系。还对中山市场上的菌类食品来源进行了考察。

  “现在的年轻人干农业,也必须有知识,经验已经满足不了对品质和高产的要求了。”黄健锋说。

  黄健锋在机关工作的弟弟,以及家境较好的表弟对黄健锋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前后为他筹集了4万多元,为黄健锋的小“菌厂”提供支持。

  “父母以及身边的其他亲戚,对我所做的事情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赚了多少钱。”黄健锋说,“只要赚钱了就是好的,这是老一辈最为简单的想法,当然,这也是我最大的目的之一,身边的一些老乡都这样走上致富路了。”也是因为如此,已经在菌类培植上花了3年时间的黄健锋,也感到特别有压力。他说,比如培育出优质的草菇,他失败过5次以上,现在培育出来的草菇质量和产量都能保证了,他要证明给身边支持他和反对他的人看。

  赚钱,通过务农走上致富路,不是黄健锋唯一的梦想。

  “稻草、秸秆以及其他植物的根茎等,通过特别的发酵、消毒之后,都可以做成菌床,而培育出菌之后,这些又可以作为蔬菜、稻谷以及其他农作物的肥料,没有一点的浪费,如此循环,这是一个绿色的行业。”黄健锋从小在浪网长大,他看到了这个村工业的崛起,也看到了工业对这个村庄带来的破坏。

  “六百六这个地方,原来起码有上千亩的土地,现在真正剩下的可能就只有十来亩。”黄健锋说,因为土地的减少,他父母种植的蔬菜面积已经减少到了四亩,母亲只能改行到市场卖菜了。

  在黄健锋看来,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需要有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来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就在黄健锋工作的小院旁,一条被称之为“太公涌”的小河缓缓流过,大老远路过的人们,都可以闻到刺鼻的臭味。黄健锋说,小时候,这条河涌至少有50米宽,河水清澈透明,孩子们都在这里游泳,随着浪网村的发展,人们的行为进犯了这条河涌,现在是应当改变的时候了。

  11月13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公布了中山首届大学生农业创业大赛的决赛名单,黄健锋和弟弟黄健文一同申报的黄金菇项目以总分排名第11的成绩进入决赛。

  东凤西罟的“娘子军”

  家乡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对农业的热情让黄健锋萌生了从事现代农业的想法,而高绮华三人则是为了推广家乡的特色和美景。东凤西罟村曾经因为独自照顾两位智障儿子近半个世纪的麦婆婆而为中山人所熟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村的龙眼是一大特色。

  从广珠西线高速东阜出口下,红绿灯一过便可从路边的一条村道进入西罟,一路典型的岭南村落风情,可贵的是,路边的河涌并没有发出令人难闻的恶臭,虽不至于清澈见底,但是在珠三角已属难得。

  高绮华、麦淑贤和郭茵凤都是这个村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村委会从事文职工作。她们的家中,门前屋后都有龙眼树,从小吃到大,没曾想到,有朝一日还能依靠龙眼来创业。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山市首届大学生农业创业大赛中,她们三人各以一个和龙眼有关的主题创业,一个以加工业为主,一个以龙眼种植,一个结合旅游,不过,遗憾的是,最后均以一分之差,无缘决赛,获得鼓励奖。

  “不管进不进决赛,我们都已经在做了。”11月15日,记者来到西罟村,刚刚当了新娘子的高绮华告诉记者,西罟村将以农业合作社的方式鼓励她们这批大学生创业。“村里面出资金,她们各自负责其中一个项目。”西罟村村支委黄流军介绍说。黄流军也是本村人,大学一毕业就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至今已经成为西罟村的农业专家。

  黄流军告诉记者,西罟以养鱼为主,土壤富含养料,而靠近小榄水道的水质又比中山其他地方要好,因此,这里的龙眼特别甜,不过以前,也都是自家种了自家吃,很少拿到市面上出售。也有人试过将西罟的龙眼树苗拿到其他地方去种,但是出来的果子都没有西罟村的好吃。

  “来,喝喝我们西罟特产龙眼茶。”普通的龙眼叶当茶,泡出来的水和普通的茶叶没有太多区别,只是味道有些特别。“我们西罟人已经喝了上百年了。”在这里,家家户户都自产自销这样的茶叶,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大规模商品化。黄流军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去过其他产龙眼之处采摘茶叶,不过奇怪的是,只有西罟的龙眼茶有着独特的甘甜,“其他地方泡出来的都没有这个味道。”西罟村有2000多棵龙眼树,有4棵都有上百年历史。高绮华的创业项目便是加工制造龙眼茶和以树干来制作木雕工艺品。

  在村委会旁一处废弃的厂房内,堆放着7500公斤的茶叶,这是村委会以一公斤4元的成本价收购的龙眼叶,也是村民首次能够“卖龙眼叶”赚钱。如今,村委会正筹集资金购买机器,准备生产第一批龙眼茶。“销售的话可能以网络销售为主。”读书时,高绮华也会带着龙眼茶回学校喝。在未来的龙眼加工项目中,高绮华将主要负责市场推广和销售。和现今的文职工作相比,“更具有挑战性”。她说,自己也曾经想过创业,不过没有合适的项目。

  和高绮华的健谈相比,麦淑贤和郭茵凤显得内敛些。高绮华的父亲在村里的水利所工作,而麦淑贤和郭茵凤则是地道的“农二代”,父母都是务农,郭茵凤的父亲更是西罟村有名的龙眼苗嫁接“博士”。50多岁的郭伯几代人都是种植龙眼,对于龙眼的生长习性非常熟悉。在他家门前的河边,他嫁接的龙眼树苗一棵能卖到200元。郭茵凤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这些技术,“会就会,精就不精”。郭伯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当初送她去读大学,希望她能够有出息,为国争光,如今,女儿回家乡从事农业,郭伯也觉得挺好的,“会大力支持她”。

  因为有村委会的支持,高绮华等3位女大学生的创业和黄健锋相比,风险小很多,她们没有黄健锋那么多的无奈。不过,为何村里清一色女大学生参赛,“男大学生大多从事机械、电子类,进工厂比较多。”高绮华说。看来,能够和愿意留在村里面的,又符合此次报名条件的,只剩下娘子军了。

昌图双庙子镇农家书屋成“营养屋” 软壳青蟹健康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