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打工农民与一项特色产业
江津区油溪镇华龙村的杜玉华,冒雨在果园里采摘成熟的龙眼。“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我这已经投产的几十亩龙眼,纯收入30万元没有问题。”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
杜玉华家已经进入盛产期的30余亩龙眼园里,树枝上挂满了黑红色的龙眼果。这龙眼的品种叫蜀冠,肉厚味甜,在市场上销路很好。
“种植这几十亩果园,比办一家小企业的收入还高。”杜玉华说,“能有这样好的增收产业,全靠刘章祥,是他引回、推广了这项特色产业。”
是他发现 家乡适宜种龙眼
目前在重庆主城区,还有江津城里,市场上销售的龙眼,很大部分产自江津区。
其实,江津区原本不出产龙眼,是因为一位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学到了种植龙眼的技术后,把技术和品种带回乡试种成功后,然后带领周边的农民发展起来的。
如今,江津已是重庆市最大的龙眼产区。
这位把技术和品种带回来的农民,就是刘章祥。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刘章祥到广西玉林地区打工。玉林地区盛产龙眼,在打工期间,他到一家农场学习龙眼种植。
“掌握了龙眼的种植技术后,我就想把这龙眼产业带回家乡。”今年虽已73岁,但还在经营龙眼果园的刘章祥说,“1995年底,我回来到长江沿岸考察,发现在万州、涪陵一带的长江边,都种植有龙眼树。这说明,江津长江边的气候也适宜龙眼的生长。”
在确定家乡能够种植龙眼后,1996年,刘章祥带着学到的技术和近20个晚熟龙眼新品种回来,在油溪镇的金刚村,流转了10多亩地,进行试种。种苗栽下后的第三年,龙眼开始开花挂果,第四年,就开始投产。
“正式投产后,江津和重庆市相关部门,都来对这龙眼的适应性、产量、品质等进行了鉴定,认为可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在江津及长江沿岸大面积发展。”刘章祥说。
试种成功 那就大力去推广
试种成功后,刘章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与重庆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华南农大、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进行合作,联手在江津及长江上中游,推广发展龙眼这一特色产业。
“我从带回来试种的品种中,优选出蜀冠、灵龙、大乌圆、石硖、储良5个表现最好的品种,并组建起储良果树种植有限公司,进行种植推广。”刘章祥说。
紧接着,公司在油溪镇的金刚村、大坡村,流转近千亩土地,建起龙眼种植示范基地和苗圃,进行示范种植和推广。
公司在推广过程中,组建起技术服务队伍、销售队伍,从为农民提供种苗,到技术指导、果子销售,形成一体化的服务。同时,先通过示范户种植,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同时,在与科研单位的联手中,还不断地将新的品种、新的技术引进来,提高种植水平和龙眼的品质。目前,已经引进、优选出10多个适宜在长江上中游沿岸种植的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由于有镇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再加上示范基地的引导,使本不产龙眼的江津,如今已形成一项极具特色的产业。”刘章祥说。
到目前为止,以晚熟新品种为主导的龙眼,在油溪镇就有8000余农户种植,占了全镇农户总数的1/3,全镇的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除油溪镇外,这一特色产业还在江津长江沿岸的西湖、塘河、龙华、支坪等镇和街道成规模地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江津全区已种植优质龙眼50余万株,共1.6万余亩,形成了一项有规模的特色产业。
在江津进行推广种植的同时,刘章祥引进的龙眼新品种,还在长江上中游沿线进行推广种植。他告诉记者,通过提供苗子和技术,已经在长江沿岸的上至四川宜宾,下至市内的云阳,推广种植了10万亩以上。
效益不错 每年增收上亿元
由刘章祥带回来的技术和品种所推广发展起来的龙眼产业,如今已成为江津区及长江沿岸数万农户增收的特色产业。
“目前,龙眼已成为我们镇效益最好、农民增收额最大的一项农业产业。”油溪镇负责人介绍,在已经种上的6000亩龙眼中,已经有3000余亩投产。去年,农民从龙眼产业中所获得的收入,已超过3000万元。
刘章祥介绍,进入盛产期的龙眼,一般亩产都在2000—3000斤,按目前的市场价,亩收入在1.5万—2万元,纯收入有1万元左右。因此,种植龙眼,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是极为可观的。
油溪镇金刚村的金刚、胜中、瓦厂3个村民组的1250户村民,户户都种有龙眼,面积总共达2000多亩。目前,这2000多亩龙眼都已投产,这3个村民组的村民仅种龙眼,每户的年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
“龙眼产业已经成为江津特色效益农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江津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在全区已经栽种的1.6万亩中,已有上万亩投产,每年为农民带来上亿元的收入。
文 实习生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