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泉县卧龙镇菌乡致富“领航人”
36岁的于海超是平泉县卧龙镇百家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20岁开始创业,他与食用菌结了缘。十几年来,他潜心钻研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发展,从庭院种植发展到园区生产,率先成立平泉县百家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一条“科技+农民+合作社”共同致富的新模式。在他的带动下,平泉县建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303家,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4万吨、产值34亿元,产量、产值居全国县级第一,于海超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领航人”。
坚定理想 打工仔回乡创业
1996年,不到20岁的于海超中专毕业后到北京、天津打工,他当过饭店的服务生,也做过建筑工地的小工。繁华的都市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没能消磨他的意志和理想。 “与其给别人打一辈子工,不如自己做老板。”于海超暗下决心。
告别了繁华的都市,于海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平泉县卧龙镇娘娘庙村。
娘娘庙村是一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山地多、平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村民只能依靠“地里刨食”,村民们长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于海超回乡后,正赶上平泉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进行宣传发动,他没有多想,委婉拒绝了父亲让他继承木匠手艺的劝说,下定决心栽种食用菌,向多年的贫穷“宣战”!
钻研苦干食用菌让他走上致富路
平泉属大陆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生产食用菌。村里有丰富的刺槐和柞木资源,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最佳原料。有这样好的条件,于海超下定决心要在这块土地上有所作为,他找来食用菌技术书籍,认真学习,摸索前行,开始在庭院内试种食用菌,一点点发展。
几年下来后,收入逐步增多,生产食用菌技术逐步成熟,到了2004年,他利用国家扶持贫困村的好机遇,走出庭院,在村部门前租了50亩土地建起了园区,这一年他不但收回了前几年的养菇成本,而且还净赚了2万元。
收获第一桶金后,于海超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凭着多年来摸索出的一套过硬香菇生产技术,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
率先成立合作社做致富带头人
于海超富了,但他没有忘记还生活在贫困线上的父老乡亲,他下定决心要让乡亲和周围的农民全富起来。
随着食用菌成为平泉县最具优势和特色、农民从中受益最多的立县支柱产业,2006年,于海超率先组织农民成立了平泉县百家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园区发展到了1268亩,食用菌产量660万盘(袋),产值900万元,几百名当地村民就业不离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建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303家,经纪人队伍达3000余人。
“很多菇农劳作了一年都赚不到钱,关键还是缺少技术。”多年的打拼于海超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
为了让更多的乡亲们富裕起来,于海超自己出资,聘请农业和科技部门的专家们,举办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菇农2100人次,解决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产品换代以及运输上的难题。全村410户农民加入到食用菌生产行业,全县人均增加纯收入6401元。
从2008年到2012年,平泉县百家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分别被评为市级、省级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每年接待来自全国、省、市、县的各级专家学者菇农参观上百次,2013年于海超当选为首批省级农村青年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