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致富创业致富展风采 奉献家乡办实事

创业致富展风采 奉献家乡办实事

发布时间:09-24 16:38分类:农业致富

  提起王绪伟和他的苜蓿草园食草猪、仁泽特小凤黄壤瓜,在铁东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08年,王绪伟响应大学生创业号召,置身三农的建设中,创办了仁泽生态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广大农户开展生态养殖种植,推广生态养殖种植技术,为铁东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特色农业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王绪伟靠着自己的勤奋与执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创业发展的典型,致富不忘回报社会,树立了一名优秀党员和一名时代大学生的正能量形象。

  抓住机遇回乡谋发展

  2008年,国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王绪伟心动了,他想要回到家乡,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可是王绪伟回乡创业的想法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农家院走出了大学生让老人家心里始终美滋滋的,听说在大城市发展的儿子要回乡,老人难以接受。这时王绪伟刚刚新婚的妻子给了他最大的支持:“我们回家吧,谁说只有城里才是归宿?我愿意支持你的选择。”就这样妻子也辞掉了在外地任教的工作,和他一起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因为多年在外打拼,经常参加各类农业展会,王绪伟见识到了现代化的养猪场,知道了生态发酵技术。他开始考虑能不能把家里的养猪场改良一下,养绿色的、高品质的、健康的猪,再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把粪便做成有机肥,开展有机瓜果种植呢?

  有了想法就要去做,新婚的小两口把自己这几年在外打拼的积蓄全部投进下去,回到家乡将原本的小猪舍扩建,就这样在猪舍旁安了新家。王绪伟从繁华的大城市回归到了农村,从写字楼到黄土地,准备在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

  不辞辛劳闯出一片天

  猪舍有了,要想走生态化养殖这条路,还得打家里的主意。王绪伟把家里承包的果园改种可以做猪饲料的紫花苜蓿草,这样以草养猪,以草养树,可以达到绿色养殖的终极目标。

  苜蓿草种起来很顺利,可如何除杂草却让小两口犯了难,用除草剂,就会棵草无收,人工除杂草劳动强度又太大,王绪伟查阅资料自己配置的除草剂,却把地里的牧草和杂草全都喷死了,“老王家的败家子”的称号也就这么传开了。

  面对质疑王绪伟没有想过放弃,在省农科院草业公司专家的帮助下,解决了除杂草问题。万事俱备,王绪伟开始摸索草食性生猪的繁育试验。半年多后,繁育而成的新型母猪开始产仔,头窝产仔均在 9 头以上,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母猪舍卫生条件差成活率低又夜里产仔,常把小猪压死了,母猪产床一组要 7000 多元,可把王绪伟吓坏了,买不起只能自己做,现学现造,王绪伟几乎一周没睡,这才赶制出了6 个产床。

  王绪伟还把山上的泉水引到猪舍喂猪,由于吃的是青草饭,喝的是天然山泉水,他养的猪要10-12 个月出栏,虽然周期长,但肉质好、口感好,卖价也比普通猪肉高出一倍,而且还供不应求。

  生态合作社前景好

  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种植是王绪伟回乡创业之初就有的想法,他利用家禽牲畜产生的粪便经过有益菌发酵制作有机肥料,正式开展起特色瓜果种植。受到广泛好评的仁泽特小凤黄壤西瓜就是经过他两年的引种、培育,试验种植的成功品种。2016 春天,当王绪伟得知山门村书记郑长伟带领村民建设的市民小菜园想在园区内种植供游客采摘时,他暗自惊喜,这是一个绝好的打造山门特色种植的机会。于是便自搭费用主动上门服务,从采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全程跟踪指导。目前山门镇仁泽特小凤西瓜种植面积已达 200 余亩,为山门镇开展特色采摘,特色种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面对成绩,他没有停步,经过多方努力,在区镇两级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由王绪伟发起,7户农民参与的我市第一家生态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以“农民致富,社会进步”为奋斗目标,以养殖、种植、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为一体,充分利用最新农业技术与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发展生态养殖和种植产业,并且注册了“苜蓿草园”猪肉品牌,发展前景看好。

  带动引领乡亲致富

  由王绪伟带头创办的合作社社员目前分布在铁东区四个乡镇,吸纳社员 90 多户,植草面积 2000 多亩,年出栏生猪 5000 多头,社员人均收入达 2 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农户从事生态养殖种植生产经营,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农民从事特色养殖种植业,每当有人来参观学习,王绪伟都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甚至自搭路费上门指导。截至目前,王绪伟接待各地前来咨询学习达300余次,他的仁泽农产品远销省城,闯出了市场,大大提高了地区知名度,带动了乡亲们的共同致富,乡亲们都说:“王绪伟是个有知识有文化并能带领大家创业致富的能人。”

  王绪伟却总是用朴实的语言回应着:“我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大学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应该的。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了解民情,为民解困,是我的职责。”

甘肃省新增3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蒙古人起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