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用鱼到观赏鱼的“改革”
“我们村有一位养观赏鱼的,他养的鱼,在整个重庆市场上都很有名。”4月20日,璧山区大路街道三台村党支部书记刘登茂,把记者带到一大片鱼塘边。
在鱼塘边上那座临时工棚里,40多岁的吴明利,正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一条红色观赏鱼。他抬起头来对记者说:“主要是看有没有染上病菌,只要发现一点问题,就得及时处置。”
鱼塘里也有供给侧改革
吴明利放下手中的活,向记者讲起了观赏鱼的故事。
“用一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话来说,我可是几年前就在这鱼塘里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他说,“我现在养的观赏鱼,只要养得出来,就销得出去。”
从16岁就开始养鱼的他,原是沙坪坝区虎溪镇的农民,因大学城建设需要,他的土地被征收。然而,不愿丢掉老本行的他,开始到外地流转水库和鱼塘,继续养鱼。
“7年前,我到这个村里来考察,发现这里的水资源好,交通也方便,再加上刘支书他们这些村干部对外来业主流转土地很欢迎,服务也热情,因此,我决定转移阵地,到这里来流转100余亩鱼塘养鱼。”他说。
在经过对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市场的调查后,他发现,重庆市场上的食用鱼,主要是从湖北、江苏等地来的。因为,那些地方食用鱼的规模养殖产量比重庆的高出好大一截,竞争力比本地鱼大。
“当时,我养的食用鱼就经常遇到市场问题,销路不好,价格也不稳定。”但他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随着城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家里养观赏鱼的市民越来越多。
这个市场需求让他眼前一亮,决定从供给侧方面来改变养鱼品种,从养食用鱼,转到养观赏鱼。
在养殖中不断改革
于是,吴明利将其在三台村流转的100余亩鱼塘,用来养观赏鱼。
“不仅如此,在养观赏鱼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从供给侧方面对观赏鱼的品种、养殖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改革。”他说。
开始养观赏鱼时,经人指点,他主要养殖的是兴国红鲤品种。可这一品种在市场上没销多久,就出现滞销。
到广州等沿海地区考察时,他发现,观赏鱼最受欢迎的是锦鲤,一般价格都在几百元一条,高的达到两、三千元一条。于是,他又从广州去进了一批锦鲤品种回来养。
“这红锦品种在重庆的市场上挺受欢迎。”他说,“目前,我养的锦鲤,高的也卖到了上千元一条。”
除了品种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进行改良外,养殖技术也得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改良。
他介绍说,观赏鱼的养殖技术比起食用鱼来说,要求高得多,稍不注意就会引起鱼群死亡。因此,自己不断地外出学习,“淘”得技术后,也购来显微镜等观测检测仪器,及相关的药物,每天都对鱼进行观察,对水质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配置药物,进行防治。
除做好鱼病防治和水质保护外,在养殖过程中,他还不断地对鱼进行筛选。从小鱼开始,就要对颜色、形状进行筛选。这样的筛选,一般要经过3次。
除此以外,他还学会了自己繁育良好的观赏鱼品种。
他从自己养的鱼中选择色泽、形状俱佳的鱼,与从外地引进的鱼进行杂交繁育,培育出好的鱼苗来。目前,他的种苗池里,仅锦鲤就达到10多个品种。
观赏鱼的市场营销,也离不开供给侧改革。吴明利说,近几年来,自己在这方面也不断改进。
开始养出的观赏鱼,他主要是交给鱼贩子或自己送到市场上去卖,结果价格和销量都不稳定。后来,经过不断的市场调查和探索,他开始与重庆主城及周边花市的固定观赏鱼店建立稳定的关系,为其供货,因为保证质量,所以,价格逐渐稳定下来,销售也稳定了。
目前,他已与10余家观赏鱼销售店建立起这样的供应关系,自己养出多少鱼,就能销多少出去。
不断地从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为吴天利带来稳定的效益。目前,他养的观赏鱼,每亩的年产量稳定在2000斤左右,亩产值稳定在4万元左右,“纯利润比养食用鱼高”,他告诉记者。
他带出一个养鱼专业村
“吴明利不断研究观赏鱼养殖,还为我们带出了一个养鱼专业村。”三台村党支书刘登茂指着一大湾的养鱼池说,“目前,这成片的养鱼池已有上千亩,专业养鱼的已有40余户。”
这40余户养鱼户,多数是外来的。外来者中,多数是吴明利从沙坪坝区大学城被征地农民中带过来的。
“不过,他们都是养的食用鱼,没养观赏鱼。”刘登茂说,这里面也有一个供给侧方面调整的问题,这些养鱼户中,也各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市场,养殖起不同的食用鱼品种。
虽然在品种上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和市场,但在养殖技术上,养鱼户们却抱成了团。
吴明利说,大家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鱼病防治、水质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就连捕鱼时,大家也相互帮衬,哪家鱼塘要捕捞,周边的几户就去帮助。这样可以节约捕鱼的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懂捕捞技术,不会伤鱼,效率也高。
文/记者 罗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