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村一品”让偏关山村踏上致富路
近三年来,偏关县委、县政府大力发挥本县宜农宜林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努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让“一个村庄一个产品,一个村庄一个市场,一个村庄一个品牌”成为现实。目前有百余农村有自己的侧重产业,有17个村子被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这些农村依靠土地、依托品牌优势皆已致富达小康。
从2011年开始,该县开辟了一条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科技化成果支撑农业、拿市场化模式经营农业的特色道路。同时,围绕“双五”发展战略,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优势特色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依靠外界”向“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建设家乡”的独立农村经济转变;由“地方特色”向“地方品牌”的品牌化市场转变。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五: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主打特色农业牌。境内土地宽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极好优势。他们在尚峪一带连片发展无公害脱毒马铃薯8万亩;在北山一带连片发展以“张杂谷子”为主的优质小杂粮20万亩;在东南山连片发展优质油料6万亩;在关河连片发展优质玉米8万亩。全县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2.6万亩,已建成益生元、长城食业、章远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3个,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221个,申报绿色食品6个,全年粮油总产量达1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初步形成了市场气候,农业产值逐年上升。
二是利用地理产品优势发展地方产业。偏关虽是小县,但不同的土质不同的气候条件加上不同的传统技术,产出的农产品就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该县在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时首先考虑这些优势,让优势成为资源,成为商机。楼沟乡土地平缓,适宜土豆种植,该乡柏家咀村“老乡亲”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搞起了农业特色种植,建立了黑美人土豆种植基地和盆景观赏蔬菜示范基地,带动了全村特色农业的发展。关河两岸适宜种植谷子,张家埝村实施了800亩小杂粮基地,种植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张杂”谷子,比其他品种亩增产300公斤,有些乡村谷子亩产量达到600公斤,亩收入3200多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品种加工成小米,色泽金黄,营养成分极佳,是城乡消费者首选的保健食品之一。于是该县抢抓机遇,再度发展谷子种植,打造张杂谷子种植第一县。
三是抓住全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机遇,进一步优化养羊产业。在3个乡镇10个村实施“彩票公益金整村推进”种草养羊项目,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温州宇宙集团羊肉深加工项目,年屠宰加工需求量将达到百万只以上。2013年又新建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示范养殖场,新发展舍饲养殖示范户80户,规模养殖户达到2600户,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4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四是发挥科技优势发展设施农业。该县在全市最早发展“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是“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的发明地,目前在全省影响很大,形成名闻遐迩的“偏关模式”。该县发挥农科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典型带动、技术推动、政策驱动、乡乡联动等措施,以老营镇、陈家营乡为龙头,建设了1200多座日光节能温室,每棚市县财政补助1万元,每座年均纯收入在2.5万元左右。老营镇还组建了长城农牧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老营”牌和“中意”牌商标,形成了条块结合、优势鲜明、高端化发展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
五是发挥林业先进县优势转型发展经济林。偏关是全国有名的植树造林先进县,每年要造许多林。近年来,他们在大抓植树造林时,转变思路,将种植针叶林生态林变为种植经济林,大上仁用杏。县委书记王源在新关镇包点,和老百姓坐在炕头算账。县上同时制定了“县建片区、乡建基地,统一核算、县给费用,专业施工、保证成活,免费供苗、优化品种,亩补二百、连补五年,技术帮扶、确保受益”48字方针,大抓特抓。在前两年新关镇和水泉乡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又在10个乡镇新栽植仁用杏经济林2万亩,当年成活率达到95.3%。挂果后,2万亩仁用杏年产杏核600万公斤以上,亩均增收1500元左右。该县的发展目标是人均一亩仁用杏,让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