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丰收村民致富靠头脑 想方设法挖出遍地“宝”
打破榛蘑无法人工袋式栽培的历史、将两千多亩荒山栽满榛子并套种高钙浆果、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原始风光开发城市近郊的田园综合体……爱民区三道关镇丰收村的村委会主任朱良君说起带领村民致富的事儿,想法很多也很长远,“路,不是靠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在朱良君看来,丰收村遍地是宝,都能变成村民们致富的法宝。
人工培育榛蘑 创造栽培奇迹
“经过4年的探索和研究,人工栽培榛蘑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是今年最让朱良君有“成就感”的事,要知道,他研究成功榛蘑的人工挂袋栽培技术在世界上也尚属首例,更打破了人工不能栽培榛蘑的历史。“今年,这项技术已经开始向双鸭山、大兴安岭、佳木斯一带进行推广了,反响不错。”朱良君说,作为人工栽培榛蘑的研发地和技术推广地,将来,他有信心把丰收村打造成“全国榛蘑生产基地”。
据介绍,人工栽培榛蘑,突破了野生榛蘑“无序采摘”的限制,在榛蘑的生长过程中,可以做到可控的“有序采摘”,而且颜色和口感都优于野生榛蘑。
早在2012年前,朱良君就自己用木头搭了4个大棚,栽培了4万袋滑子蘑、金针菇和鸡腿菇,谨慎的他在真正掌握技术后,才敢进行全村推广,并响应国家“土地规模化生产”的号召,联合其他8名村民发起并成立了军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千栋大棚”也在2012年开始建设,承载起了“食用菌栽培”的重任,引导村民发家致富。
朱良君有股善于在“菌”上做文章的钻研劲儿,为打破黑木耳一统天下、菇类发展缓慢、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这两年,合作社还规模化种植了15个品种的菇类,包括元蘑、鸡腿菇、双孢菇、猴头、黄伞菇、滑子蘑、黑皮鸡枞、酒红蘑菇、香菇等,鲜菇类产品除保障牡丹江市市民的菜篮子正常供应需求外,又远销至哈尔滨、沈阳、大连、珠海等大中城市,成为鲜菇批发零售供应基地。
荒山变成果园 开发旅游资源
除了建大棚、栽培食用菌,丰收村的荒山荒地也能“生宝”。2011年为了响应国家总体退耕还林政策,朱良君带头用七亩地进行了榛子的试验性栽培,主要考察其过冬能力,“我种的是平欧杂交大果榛子,既有进口大榛子的个头儿,又有咱们地产小榛子的口感!”经过两年抗旱、抗寒、水分、积温、土壤等必要条件的监测,丰收村以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植了75亩,陆续种到现在的2500亩,“我算了一笔账,5年龄单产测算每株平均4斤,每斤25元,株产100元,每亩110株,亩产就能达到11000元,而且产值还会随着生长年限逐渐升高。”朱良君还在大榛子园地内套种“高钙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形成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或销售的合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抵御生产经营中不可预见的风险,实现资源利益共享。
自从丰收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之后,村里又开发起了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们的黄家岭沟有80多公顷的湖面,四周环山,植被都是原始状态,虫鸣鸟叫……”朱良君说,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更坚定了他们搞旅游的信心和决心。朱良君介绍说,他们打算利用吸纳社会资本、政府扶持、农民入股、合作社参与等多种合作模式,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但必须坚持“原生态”不变,规划要依山依水依势而建,不能破坏一棵树,把经常在这里栖息的野鸭、野鸡、灰鹤都留住。
今年,山上的大榛子、高钙果都开始产果了,再过两年就是盛果期,合作社采用的是土地入社、资金入社、技术入社三种方式,年底还有分红,“农业这个东西回报慢,是个长效机制,需要靠时间慢慢赢得空间。”朱良君说,所有的立项和规划,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受益、让集体受益,让农民觉得自己有保障。(大鹏新闻网 王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