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视农村养老问题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朗朗上口的歌词让很多年轻人对老年生活多了一丝向往和憧憬。然而,当夕阳下一个个步履蹒跚的背影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养老也就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及其养老保障:挑战与前景》中预计,203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抚养比将达到34.4%(即每一百个劳动人口要养34.4位老年人),而城镇为21.1%。数据的背后,潜藏着农村养老的隐忧。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凸显,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成效的显现,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青年人家庭负担不断加重,一对夫妇往往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一个或两个孩子。统计显示,当下9成农村老人无法通过社会养老渠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养老形势亟待改变。
养老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青壮年的大量流失造成了农村“空心化”,老年人不仅要自我养老,还要肩负隔代抚育后代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视起来,除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外,还要结合各地实际,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低保、新农合等制度。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农村养老存在基础养老金水平低、养老服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全社会的关注和扶持。当前,财政用于社会福利的总支出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用于城市的比例较高,应适当向农村倾斜;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和全面规划,加大投入,按照城乡协调的原则推进老年保障事业发展,加大对社会化养老机构补贴力度,对相关配套设施、水电暖费用予以一定的照顾。
“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与养老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针对存在的“短板”,相关部门应在机制上鼓励和培育老年产业的形成,并不断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可从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吸纳社会资金和各种资源进入养老行业,引导养老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确保养老服务到位,使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