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农民工跨过“数字鸿沟”
让更多农民工跨过“数字鸿沟”
中国农民工数量已逾2亿,农民工文化服务已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1月2日~4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2年资源建设工作会议暨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召开。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以及来自上海、重庆、福建等各级分中心的代表进行经验交流。
提升素质照亮农民工城市梦
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在北京打工的农村娃蒋艳琴的一个梦想,但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她在许多工作前望而却步。一天,她得知共享工程北京市西城区支中心开展免费的农民工培训,就报名参加。经过3个月的培训,学会了在电脑上制作各种表格,成为某家政公司的接待员,做起为客户挑选家政人员、记录家政人员信息的工作。
像蒋艳琴这样的农民工西城区有近20万人,60%以上是小学或初中学历,多数人从事餐饮、保洁或做小生意等服务工作。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8年来西城区支中心免费开展了20多期培训,3000多名农民工学员受益。
在全国各地,共享工程通过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帮助成千上万农民工最终圆了城市梦。上海市依托覆盖17个区县、205个街镇、269家东方社区信息苑的点位和师资优势,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新特点,结合网络发展新趋势,开展了“万名新生代农民工绿色网上行”大型公益培训活动,为在沪广大新生代农民工提升了信息化技能,拓展了就业机会。
融入城市最根本在文化
“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融入是最根本的融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李国新当天作了题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农民工数字文化服务”报告。他说:“城里人喜欢自由的文化活动,而人生地不熟的农民工则喜欢有组织性、互动性的统一活动。”
基于此,民营企业众多、农民工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因地制宜,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不断创新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机制。除了输送满足农民工需要的电子图书、知识讲座、戏曲、电影等文化资源外,厦门、长乐、石狮、晋江、三明、永安等支中心发挥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优势,将文化信息共享引入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电子阅览室,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及信息服务,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的脚步。
当前,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农民工能否在城市扎根的一大关键,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地分中心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关怀农民工子女文化活动。上海市精心策划组织了“蒲公英公益课堂”,举办了品读经典、创意手工、趣味故事、阅读推荐等有少儿特色的活动及延伸服务。重庆市举办了“太阳花”读书会、共享工程服务“留守儿童”中秋节活动、支援“猪圈上的留守儿童图书室”等一系列活动。
有诸多困难需多方努力
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增加了,设施阵地扩展了,活动内容丰富了,服务方式多样化了,农民工群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实惠。但是,我国的农民工文化工作起步时间不长,基础还比较薄弱,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活动开展不均衡,服务内容质量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服务评价体系,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与正常的经费保障等。
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建军表示,近年来,在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各级中心在农民工教育培训和文化信息服务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较好的社会反响。
对于未来的发展,各地代表纷纷出谋划策。其中,重庆市提出打造“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联盟”的工作思路;南京图书馆建议加大对农民工群体信息需求的全面调研与跟踪研究,设立专项,建立面向全国农民工群体服务的数据库群。这些建议,对于各地打造农民工服务品牌,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