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 真正成为“城里人”
由于制度、社会、市场、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依然滞留于农民工队伍中,政策上享受不到完全的权益,社 会认同上呈现“内卷化”,阻碍了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机会、职业发展、劳动保障、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无法真正享受到市 民待遇,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城市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留守儿童是代价,而人数超过留守儿童的流动儿童,他们的权利也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从“进入”到“融入”农民工离城市有多远?
据了解,新生代农民工仅仅处于市民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距离实现城市融入还有很长一段路,目前仍面临很多障碍。新生代农民工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从而形成了“游民化”的社会认同尴尬境地。
城市对农民工来说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等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虽然进了城,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隔离。
(二)新生代农民工已“非农化”
“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部分在城镇长大或出生,但是其身份又是农民,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只是把自己看作城市的过客。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拥有的却是残缺的生活,社会地位处在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下层,他们被边缘化并被排除在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外。
他们的收入普遍偏低,生活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简陋,有的人时常处于生活无着境地。这使他们在城市中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他们的务工条件与城市工人仍存在较大差距,职业安全健康存在隐患。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居住在狭小的工地圈子中,生活圈子单一,与城里人交流较少,社会融合度低,总体上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是城市社会的边缘 人群;就业和培训率低,不少农民工由于没有时间和经费,加上有的培训课程、项目与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农民工参训积极性不高;权益诉求渠道窄,农民工在 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经常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
(三)“边缘化”困境阻碍“融城”之路
据长江大学法学教授徐前权介绍,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流动的最大制度成本和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碍。从身份上看,他们依然是农民,享受不到城乡一致的政策待遇。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不仅要和老一代农民工竞争岗位,还要和大学生群体来竞争就业岗位。
从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主要以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在从事脏、累、重及危险性高的工作同时,其工资收入并不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不到位:一是就业促进与服务制度缺失,新生代农民工通往城市的就业岗位缺乏有序引导。
影响身份认同最主要因素是“户口”,比例为59.1%。对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虽然在整体上接纳了城市文化,但在身份认同上存在困境。新生 代农民工是生活在熟人社会之中的,他们越是远离乡土、远离家庭,越是依赖于这种熟人社会。他们工作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同时,也与城市人愈加疏离。新生代农民 工与城市人交往程度很低,其中“思想观念不同”是造成交往困难的第一要素,此外,“缺少交流机会”、“生活习惯不同”、“地位差异大”等也是造成交往困难 的原因。
城区人们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导致业余时间较少,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从事个体性的活动,譬如睡觉、上网、听音乐、看电视等,而很少与外界进行面对面的 交流,缺乏情感沟通,生活压力难以释放。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联系相对松散,却没有其他替代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来填补这一空间,使得他们 在城市缺乏社会关系网,情感上更加脆弱。
(四)深化制度改革 助推“华丽转身”
市心理学会会长舒闻铭介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首先,要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促使农民工和 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培 训班等形式,引导他们跟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
舒闻铭认为,为了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还应该落实政策扎实做好农民工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农民工就业服务需求,促进农民工创业就 业;鼓励社区兴办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便在社区灵活就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农民工化解劳动矛盾、劳动纠纷,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 法权益;探索农民工参与社区选举的新途径,多听取农民工或农民工代表的意见。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民主权利。鼓励支持农民工广泛参 与,引导农民工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向农民工覆盖,提高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 和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制度性因素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舒闻铭说,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纳入城市社区工作中,完善和创新社区工作,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一条路径。
随着社会的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现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从事工作,落户城 市。然而城市如何接纳他们呢?如何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一份子?近日,就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专家、学者,分析 和探讨了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人格尊重
让农民工适应城市
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舒闻铭介绍,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需要平等,城市人要提高自身素质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同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及劳动成果。
在采访中,提到让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尊重农民工。在今年两会期间,也说到要关爱农民工,要从尊重农民工开始,从点滴做起。著名节 目主持人崔永元也曾说过,对农民工们的尊重,应该从平时做起,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待。尊重与理解农民工,尊重农民工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人格地位,把农民当人 看,决不能把农民当作二等公民。
荆州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认为,要善待与宽容农民工。如今农民工因务工不着而处于困境,甚至流落街头的比例上升。上个冬季,在全国几个大城市街头冻死、病死者大多为农民工。
他说,随着荆州城市的发展,今后还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并能留住他们,因此,我们要积极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子女的健康成长。积极关注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
制度保障
让农民工落户城市
长江大学法学教授徐前权告诉记者,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就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政府可降低城市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标准,让农民工也能住进保障房。政府可在工业区配套建设中规划和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的临时住房,满足外来务工分居问题,促进农民工生活和谐。
除了解决公民工住房的问题以外,徐前权还认为,应该从制度和政策上给予保障,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同等待遇;同
时,政府对进城农民进行基本的城市适应性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培养他们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
“对待农民工和城市工人要做到保障他们与城里人享受到同等的工资待遇、同样的工作环境。”徐前权说:“比如工伤保险,一旦发生工伤得不到医治和赔偿,这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隐患。要把农民工纳入正式工的体系来管理,这样国家才能和谐发展、共同发展,才体现了人人平等。”
徐前权说,政府要根据地方经济状况,成立专项基金,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把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问题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地解决流动儿童就 学问题;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系列相关政策、奖惩制度,从经济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流动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 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从而使各级各类学校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社会关注
让农民工融入城市
徐前权建议,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的建设者、推动者和维护者,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快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等政策和措施。
流动儿童大多就读于我市一些教育资源较差学校,舒闻铭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选派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支教,并纳入提升提职考核计划。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爱心人士捐助这些薄弱学校。
学校要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徐前权说,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 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 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