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心事:城市的“入口”在哪里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进城务工农民一直处在“进不了城,脱不了乡”的“两栖候鸟”状态。最近,笔者在湖北省宜城市走访了几位从外地回乡的农民工,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城里打工、生活的故事,也道出了自己的点滴“心事”。
落不了户 早晚得回农村
孔湾镇太山庙村罗华,32岁,20岁起就外出打工,现在和妻子同在河南一家化工厂上班。夫妻二人打工的工厂管住不管吃,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二人省吃俭用,每年能存3万元左右。因为城里的生活成本太高,因此一直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
罗华所在的村子,有十几个年轻人一起出来打工。结了婚后,基本上也是夫妻二人一起在外打工,希望多一点积蓄。一旦有了孩子,一般是丈夫继续在外打工,妻 子则留在农村照看孩子和种地。罗华说,夫妻二人在城里怎么都好说,可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要吃要喝要玩,各种孩子的用品价格高又不得不买。城市里的高消费, 是他们的收入水平无法承受的。
罗华夫妻隐隐感觉到,他们和城市总有一段距离。比如和其他市民比,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不同,其他人工作之余可以休闲娱乐,他们总是省吃俭用认真工作。自己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不多攒点钱,将来生个病有个灾什么的,可怎么办?在这种对比产生的压力下,总感觉喘不过气来。
还有一堵无形的墙,让罗华他们无法释怀,那就是城市户口问题。罗华说,如果没有城市户口,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孩子中考高考都十分困难。
“城市是城里人的,我们农村来的,早晚得回农村。”罗华和一起出来打工的伙伴们在一起闲聊时,总是这样感叹。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在城里自己创业,经济条件有大的改善,最终的归宿还是回家乡生活。
买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徐卫华,流水镇黄湾村人,33岁,曾经在宜城市某单位当过8年水电工,因编制问题无法解决,2011年4月到广东东莞打工。两年来他整体感觉不错,工作 很好找,工资也不错,每周都有一天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可以上网或者跟朋友们出去逛街。但也有烦恼,那就是将来能不能在城市留下。他感到最大的困难,不是就 业,而是住房问题。徐卫华说:“我有点特长,找工作不难,可是一年只能存个两三万元,这种收入水平就算不吃不喝,买套房子也得几十年。”买房是徐卫华朋友 们天天议论的事,是大家不敢奢望又十分关注的事情。
在笔者调查的几位年轻农民工中,一说起在城里买房,第一反应就是“想都不敢想”。 但在谈话之间,不难发现他们对买房的热切期望。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房子,就无法在城市里扎根。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和大学毕 业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和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留城的意愿强烈,就业选择也更多。但是,买房问题成为挡在他们面前的难中之难。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大 都喜欢城市里的生活。如果有专门给这个群体提供的廉价住房,或者可以廉价租房,那么大家留城就会有更多的信心。
身份歧视 工作难被认同
望强,郑集镇金铺村人,今年21岁,2010年12月到温州一家公司打工,和一家公司签订了两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公司没有再和他签订合同,他也 没有要求公司再签合同。又干到今年6月,他选择了辞职。可是辞职后,今年6个月的奖金,公司扣下不发了。这期间的奖金有3000元,对望强来说不是个小数 目。他多次到公司协商,公司却没有给出任何理由。
望强说,这家公司待遇不错,自己本想长期干下去。但是对农民工的歧视,让他无法忍受,最终选择了离开。“即使自己十分努力,即使工作业绩比不少同事要好,还是受到别人的冷眼。”望强愤怒又无奈。
“总是被当成乡下人,被当成临时人员,被当成难以承担重任的人员。”望强说,从一些人的眼神里,从他们的话语里,从他们的态度上,自己能深切感受到一种身份歧视。他说,现在自己年轻尚且被如此看待,将来自己年龄大了,受到的歧视会不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