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农村综合改革引关注 新农村建设亟需合力
农村搞家庭农场,现在国内流行集中居住,从国内外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做法看,我还是想强调一点,专业农户不适合集体居住。
——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有些人觉得农业不一定赚钱,实际上搞农业是可以赚钱的。出口粮食、农产品最多的国家是发达国家,不是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出口大豆,法国、加拿大出口小麦等农产品。
——广东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
我建议,农村宅基地从现在的无偿变成有偿使用,在行政村或更大的范围内推行交易制度。集体的建设用地先进入市场,之后宅基地分类型、分区域进入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刘守英
这些年农村金融业不是没有,金融嫌贫爱富,小农户贷款很困难。所以要建立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利息高了,还有一部分利息成为集体收入,集体有钱为农民提供服务。利差要大家共享,专人管理。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首席专家徐祥临
“北有小岗,南看佛冈。小岗的农村改革,在于先吃螃蟹。佛冈的新农村建设,在于寻求新动力。”昨日,以“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佛冈举行,包括徐勇、党国英、刘守英、徐祥临在内的多位知名“三农”学者与农民代表一起,研讨新农村建设。符合国内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动力到底是什么?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而形成合力,成了不少与会专家的共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事长莫高义参加论坛并致辞。
当下新农村建设凸显四种弊病
出席论坛的多位专家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自建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传统乡村的衰落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民自建走向无力,国家和社会参与农村建设,但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运动”,还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农村改造运动,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究其原因,是没能为农村发展构建一套强劲、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依然面临着资金缺乏、制度不完善、观念落后等发展“瓶颈”问题,要突破这些“瓶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构建强劲的动力机制至关重要。
“要么是政府打造没有复制推广价值的‘样板戏’,要么是只有政府主导而未见农民主体的‘政府包办’,要么是不尊重历史和农民意愿的改天换地式‘大拆大建’,要么是缺乏先进要素投入、只是形式上如新农房建设的‘表面文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徐勇一语道破这四个近年来国内新农村建设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农业竞争力在国际上没有明显提高,吃饭成本却提高了,这说明我们农业竞争力是个大问题。没有产业支撑,农民不富裕,新农村建设迟早要夭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指出,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够,城镇化的程度相对汇集,这都制约了农村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认为,重塑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动力,必须走一条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效益农业的路子。
须解决建设动力不足问题
农民要富裕,农村要有竞争力,组织载体是什么?“一个叫家庭农场,一个叫合作社。”党国英认为,合作社太小没有意义,但专业合作社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要立足于做强、做大、做好。他以欧美国家合作社为例,有些合作社规模大得惊人,但很多国家只有几个合作社。合作社做大后,在流通领域、服务领域保持规模经济的优势,把优势转化为现金流给农民分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农村问题,其实就是三块地:农村的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这三方面这些年一直在探索。”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刘守英看来,现在很多有承包权的青壮年离开农村,将农地留给老人、妇女去耕作,农地经营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他建议,现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农户将经营权流转给新的经营者,有承包权的农户获得土地地租,经营者靠发展农业获取经济效益。
说到底,符合国内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在徐勇看来,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所构成的合力。
政府主导,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出发,作为社会资源的拥有者和权威分配者,政府要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等方式,促进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带动农村的快速发展。
农民主体,即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成为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最大潜力还是在于农民,只有挖掘和激活农民的积极性,培养农民的自立意识,提高农民自治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支持,是动员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汇聚农村最为紧缺的资源,激活农村原有的要素,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也要引进市场、资本等现代企业要素,用现代农业体系来改造传统农村。
广东农村改革探索引发专家关注
近年来,我省清远等地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结合区域内实际因地制宜,这些探索引起了国内不少农村问题专家的关注。我省接下来的农村综合改革该如何走,专家们“灌水”“拍砖”,理出了一个大方向——借助各方力量,合力、互动。
清新区早在2010年8月开拓性地推出“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业务,集金融服务、保险保障于一体。由政府、保险公司与银行按一定比例承担贷款风险,向农业和小微企业发放免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合计约1亿元。被撬动的1亿多元信贷资金,有效支持了当地农业发展。
英德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建设,实行错位竞争,全市24个镇(街)划分为6个优化开发镇、9个重点开发镇和9个生态发展镇,明确各镇功能定位。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省市补助、县级统筹、村集体收入自我保障,村干部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村级办公经费补助等样样齐全。
今年7月,阳山县选取6个试点村,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原则是在条件成熟的村先行先试,确保农村产权流转工作取得实效,初步总结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农村产权流转办法后再推广,目前全县新增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3个。
佛山南海区则推行政经分离,探索农村资本化,初步实现了农村、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
作为全国首个在纯农业地区探索新农村发展道路的试验区,佛冈县在农村建设中做出了诸多尝试:尊重乡村特性和农民意愿,让农民成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关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易推广”的道路。
昨日论坛达成这样的共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工程推进中,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需要充分地合力、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构建强大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