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的农村与失去故乡的人
大年初七一过,东沁村的陈阳便踏上了回城之路。虽然是1991年出生的,但他至今已经在广东打工整整5年。
去年春节,陈阳没有回老家,所以今年这个春节对他有格外的意义。“快过年的时候,很想回家,回家路上心情很激动。这不仅仅是因为家在农村,还因为农村更有人情味。”陈阳说。
尽管没待几天,但陈阳很喜欢在农村老家的感觉。这个因为发传单而好几次被城管抓的90后,其实并不喜欢城市生活,他觉得城市冷漠、治安差、交通拥挤且污染严重。不过,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重返打工的城市。
陈阳的堂哥陈雄也是90后,今年6月份,他就要从大学毕业。年前,学计算机专业的陈雄虽然投过几份简历,但结果都不甚理想,于是,他准备过完年去南京,在亲戚开的公司里面打工,从事网络推广营销方面的工作。
东沁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北岸区东庄镇,在这座“靠海却不吃海”的村子里,像陈阳、陈雄这样走出农村,长期在城市谋生的人,还有很多。当地一位村干部说,东沁村有300多户,一共有2700多村民,但平时常住人口不足1/3。
这些在外打工或经商的人,在春节前集中返乡,春节后陆续回城;他们返乡后,东沁村变得异常热闹,他们回城后,东沁村变得异常寂静。也就是说,随着大量村民涌入城市,农村正在变得空心化。
“平时,东沁村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村里没几户人家亮灯,村里的五六层小洋楼虽不少,但住人的却不多。”村民陈碧霞说。
当地小学学生数量的锐减,便是农村空心化的最好佐证。东沁小学老师郑新萍说,该校全校仅有60多个学生,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最小的班级只有3个学生,大部分班级的学生数不足10人。
东沁小学并非孤例。在同属东庄镇的堤头小学,学生仅有屈指可数的26个,老师也仅有7个。由于学生过少,学校只开设一二三年级,却没有四五六年级。
堤头小学校长林文美说,以堤头村1600个人口计算,至少应该有450个左右的小学生源,但是现在在村里小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不足450人的1/15。在小学生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一部分小学不得不撤并。
流出农村的小学生源都流向了城市和城镇。“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城里小学的学习条件都更好。在很多农村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城里的学校就是比农村的学校好,他们想给自己小孩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前云小学老师陈碧霞说。
在东沁村,大部分在外打工或经商的家长都会把子女带到身边,在城市里上学,不过也有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留守在农村,由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东沁村,出走农村的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农村的则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农村空心化也带来了空巢老人问题。
陈金銮和肖林是两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虽然生养了3个儿子,但3个儿子均不在身边。年前,陈金銮生了一场大病,做了胃切除手术,惊动了一家人。不过,年后,3个儿子还是要回到城里。赚钱养家和子女教育,是他们不得不回归城市的两个重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不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些在外打工或经商的人并未完全融入城市,享受市民福利。生于斯,长于斯,却不能守于斯,他们是一群“失去故乡的人”。
跳了一次槽之后,陈阳现在在深圳布吉工业区一家公司做财务,他的工资也由月薪2000块涨到3000块。他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赚钱盖楼娶媳妇。
对此,即将去城市开启打工生涯的陈雄,有点不以为然。他说:“老家的那种相亲给人的感觉太不好了,好像买东西一样。希望今年自己能在外面找个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