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新农村发展边疆民族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边疆民族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12-04 16:06分类:新农村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深层动力。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努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建设,使文化充分体现出凝聚、整合、规范农村群众心理和行为的功能。

  树立文化自信,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体现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江 城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接壤,是云南与东盟国家接壤的重要结点之一,跨境少数民族1.11万人,县内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4个少 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2%。国境线长158公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25个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形成了神奇的生态文化、神秘的民族文化、神圣 的国门文化。载歌载舞的哈尼节、激情燃烧的丢包狂欢节、酣畅淋漓的泼水节、古朴厚重的盘王节,红红火火的三丫果节,这些独特神奇、撩人心醉的民族风情,展 现出一幅多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绚丽画卷,也为新农村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2009年举办的第一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不 但成为中国、老挝、越南三国之间友好交往的文化盛事,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江城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弘扬已经成为提升江城文化软 实力,打造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文化桥头堡的重要文化活动。

  增强文化自觉,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 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一个“立体工程”。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文化有所承担,社会才和韵充盈。改善民生,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近年 来,江城县通过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搭建不同层次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江城县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深了江城与老挝、越南人民的相互了解,达到增进友谊、扩大 共识、增强互信的目的。自从开展“红旗村寨飘,红歌人人唱”活动开展以来,增强了党在民族地区的亲和力与向心力,激发了群众的创造力,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 建设。

  推进文化自强,为新农村建设强本固基。文化自强,是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目标。以文化人润无声,以文惠民如春雨。文 化交流与合作能够将江城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经济资源,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江城县举办的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就在实现对内 联动和对外互动的双向交流上有许多创新,对提高江城县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关注江城、了解江城作用显著。在新农村建设中,江城县始终坚持“文化支撑”战 略,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寨文化的打造提升,把民居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在房屋造型上采用具有边地民族风格的造型外,村寨规划按照“依山就 势、自然舒适”原则,注重保持农村的自然朴实,并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和民间故事对村寨进行文化打造,让人们身临一村一寨便能体验民族、乡村、边境三重文化。 如与老挝相邻的上、下坝卡村民小组和与越南相邻的龙富村民小组采用了具有老挝和越南风情的建筑,彰显浓郁异域风情魅力。勐烈镇大新村麻栗树村民小组通过挖 掘本地的民间故事《仙马落脚的地方》来展现自身特有的传奇文化,增加吸引力。沿思江二级路和与中老越边境相邻乡(镇),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 高、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寨,全力打造集“三国文化、边地民族文化、口岸文化”为一体的边地民族风情村寨。康平乡勐康村上坝卡村民小组结合地处勐康口岸的优 势,充分发掘其浓郁的哈尼文化和利用秀美的自然风光,契合口岸建成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迅猛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边地旅游、休闲 娱乐和开办农家乐等服务业。

  在江城这个一城连三国的地方,独特的边疆民族文化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资源,并将转化成为促进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发展边疆民族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对推动、促进、巩固新农村建设具有固本强基的作用。

荫棚层架袋栽黑木耳技术(下) 无花果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