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薄弱村城乡统筹路径的启示
近年来,江苏省泗阳县坚持以城乡统筹破解发展瓶颈,深入实施美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县内经济薄弱村郝桥为试点,统筹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资源,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好乡村的新路径。
郝桥村耕地面积4340.7亩、人口37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0户、1037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7元,为江苏省省级经济薄弱村。针对该村的落后状况,县委、县政府在广泛听取干群意见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要素聚集整合、创新帮扶机制等多元形式,带领郝桥干群摸索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明显提升、实力持续增强的美好乡村建设新路子。201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5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9万元。
以发展“三来一加”为重点,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和创业扶持基金,引导县乡企业在村居设立“三来一加”项目,加快打造农民就近就业平台。2013年在郝桥建设标准化厂房500平方米,招引捷锋帽业有限公司到村承包厂房,为留守村民创设就近就业岗位。目前,该就业点已吸引本村120余名劳动力进厂务工,试用期满后月平均工资可达3500元,真正实现“一人进厂、全家脱贫”致富目标。鉴于郝桥村“家门口就业”的良好成效,全县逐步在面上全面推开,深入做好产业规划、项目设计、项目争取、创业帮扶等工作,努力在年内实现首批74个规划保留村庄和61个经济薄弱村“三来一加”项目全覆盖。
以加快土地流转为先导,提升土地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郝桥村土地较为贫瘠、不利灌溉,亩均产出低于周边200元左右。泗阳县在推进郝桥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土地整理,加快改善土地耕作条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并辅以有偿提供资源、发动企业扶持、引入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农民增收致富。2013年以郝桥脱贫攻坚资金流转土地60亩建设高标准连栋大棚,鼓励大户承包大棚从事反季节蔬菜种植,吸纳本村60多名农民进棚务工,每名务工农民年增收8000余元,村集体每年获得大棚租赁收益20万元,既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科学规划建设为基础,做优村居环境面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郝桥村居住条件简陋,全村平房户和土瓦房占60%以上,部分房屋长期无人居住,形成空心户。推进集中居住既是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所需,更是农民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所盼,在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于2013年底启动建设规划占地231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郝桥新型农村社区。在项目启动前期,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集群众意见,对社区公共环境、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交通条件等一次性规划、分步骤实施,确保达到“规划建设优质、基础配套优良、村容环境优美、生活质量优越”总体要求。在户型设计、外观设计、功能配套、建设施工、资金安排、购房结算等多方面充分考虑现状并尊重村民的意愿,解决特困群众后顾之忧。
以引导多元投入为方向,加快“八位一体”建设,保障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泗阳始终将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享受合理平等的公共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区域同质供水、同质供气、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等工程,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郝桥村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完善功能配套,结合脱贫攻坚和农村新型社区打造,率先完成村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超市、幼儿园、文体活动广场、公交站台、“银村通”服务点、“三来一加”创业点等“八位一体”建设,切实保障村民就医、出行、入学、购物等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为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样板。同时,县乡两级进一步整合统筹城乡发展资金,对郝桥村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建设,铺设农村道路5.1公里、硬化道路10公里,新建电站1座、垃圾中转站2座,供水、供气和污水排放管道实现全覆盖,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以倡导能人治村为关键,全面建强村级班子,夯实农村发展基层基础。泗阳县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坚持把选好班子带头人作为首要任务,按照“一好双强”的标准和“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老百姓信得过”的原则,打破身份、领域、地域限制,通过民主推荐、竞职答辩等环节,面向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转业退伍军人等公开选拔一批“能人”担任村组干部,着力破解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弱问题。同时,创新实行“三进三出,三年挂村”制度,从县直81个机关中选派252名干部,分别挂派到全县252个村居担任第一书记,其中6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由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