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 培养新农民 嵊州文明乡风进农家
浙江日报嵊州5月16日电 今天下午5时不到,51岁的邢冬珍就结束了在镇上的毛线店生意,赶回上南庄村的家吃晚饭:“晚上要去村铜管乐队打鼓,不能迟到!”
在嵊州,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像邢冬珍一样,将参加文化活动当成了生活中的重头戏。“这几年,我们挖掘整合各地的文化资源,培育了百支农村文艺队伍。”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海荣告诉记者。
近年来,嵊州市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引领新风尚”目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另外每年支出2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公共文化阵地。
不仅组建百支农村文艺队,嵊州还努力每年新建百个农家书社、举办百场农民文化活动、培育百名民间文艺人才、创作百件乡土文艺作品。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嵊州市委书记金志告诉记者。
嵊州通过“讲给农民听、送给农民看、组织农民谈、集中农民学”等形式,把宣传教育送到农家。近3年来,该市面向农民举办各类培训班2000多场次,30多万人次接受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创业致富能人、政策法规行家、文艺活动骨干、文明美德标兵。
嵊州市把弘扬传统美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该市每年评选道德楷模、身边的好人好事等,以身边典型感染广大群众。
走进嵊州农村,绘有“十戒”、“十勉”、“消气歌”等内容的文化墙随处可见。“勤种庄稼自有谷,孝敬父母自有福”、“人无诚信难自立,天有日月方能明”……仅崇仁镇赵马村,这样的文化墙就约有1200平方米。
“我们就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村民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使邻里和睦、尊老爱幼成为一种风尚。”赵马村党支部书记费鼎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还将老祠堂翻新成了乡村道德讲堂,请道德宣讲员和乡风评议员来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