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社区促新农村建设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农业实现粮食‘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五连快’,作为一名为‘三农’工作服务的政协委员,我的理解是成绩归于农民自身的勤劳,也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如确权富农、放权给钱,尤其是科技和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促进了‘三农’事业的发展,强固了农业基础。”3月6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发言谈了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新农村建设,今年过年回老家看到农村变化确实大,公共事业基本成型,合作医疗成效显着……”在讲述成绩的同时,李成贵说他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千篇一律的房屋建设、空置宅基地、土地浪费等,“新农村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进入了平台期,今后的路向什么方向走,我认为应该向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李成贵语气中透出坚定。
“现在整个中国发展很快,尤其是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去建设好家园,随着年轻人向城市转移,老人自然消亡,农村‘空心化’问题会再次出现,刚刚建好的家谁来住呢?”李成贵举例说,他调研的北京密云县干峪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380口人,今天户籍人口只有60多人,常住人口只有16人,最小年龄是63岁。“新农村建设期间,这个山村具备了通路、输电等基础设施,但在今天看来,成本很大。”李成贵认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要考虑人口转移问题,把生态移民、山区搬迁结合起来,出台相关政策协同推进,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路。
那么,新型农村社区又如何建?李成贵给出了答案。“在房屋选址和规划建设期间,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村特色,留得住乡愁,切忌千篇一律。”李成贵说,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到位,但每个社区应有自己的特色,“对于那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应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改造,推进自主城镇化社区建设,更能留住特色。”
李成贵强调,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加大土地统筹利用的力度,提升土地利用的层次和规模,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节级差地租的收益分配。“这几年,北京进行了改革试验,效果不错,农民确实满意,目前正在进行科学评估,加以完善,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