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防治技术
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统称为水稻种传病害,是冀东稻区常发病害。2002年六场八队七农冀粳14号190亩病株率85% 以上,因病损失75公斤/亩以上,2005年唐海镇五队冀粳14号、2006年三场1农户垦优2000品种、2007年九场一队寇志强盐丰47发病率都是几乎100%,单产仅700-900斤。2014年丰南柳树??、八农场、三农场津稻18品种水稻恶苗病发生严重。为什么药剂浸种技术已经推广多年,还有这么多人掌握不好?是操作不到位,浸种措施不规范,还是药剂问题?
(一) 水稻干尖线虫病
1、症状表现
水稻干尖线虫病主要是通过稻种传带,与恶苗病统称为水稻种传病害。线虫存活于稻种颖壳与米粒之间,播种发芽后线虫即从芽鞘缝钻入,附于水稻生长点、叶芽及新生嫩叶尖端的细胞外,以吻针刺入细胞吸食汁液,水稻抽穗后转移至幼穗颖壳内外危害,以后在稻粒中越冬。
(1)典型症状表现: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和穗粒,以孕穗期症状表现最为明显 。
叶部干尖、扭曲。叶片尖端出现灰白色干枯的干尖症状,扭曲呈绳头,一般病健组织交界明显,但特感品种交界不明显。
小穗 、小粒。病株大多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小,粒少,秕粒增加,千粒重降低;饱满的病粒颖壳松裂,开张,略带褐色。只有特感品种出现抽穗困难。
(2)显症时期:水稻分蘖期、拔节期不表现症状,幼苗期症状一般也不明显(特感病品种4~5片真叶时部分秧苗有症状),孕穗期是显症高峰干尖捻曲尤为明显 ,穗期发病重的症状才明显。
(3)隐症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由干尖线虫病引起的危害虽然水稻的叶部或穗部有时难以见到(干尖或小穗 )症状,但在稻株中仍潜存有较多的线虫,使稻株生育衰弱,产量降低。有报道,受到干尖线虫侵染的水稻分蘖,有四分之三的植株不表现症状,即隐症。
2、发生规律
(1)线虫生物学特性:水稻干尖线虫能够忍耐干燥,在水稻壳内线虫以休眠态存在。它们在潮湿水稻壳内可存活30天,在干的稻壳内可存活2-3年,但在稻田中残存的稻壳上只能存活4个月,而且不能在土壤中存活。
以幼虫或成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随种子调运完成。病谷田线虫大多在饱满的稻粒内存活越冬,据统计占总带虫数的83%-88%,而秕谷中较少。室内镜检可将稻谷颖壳用镊子捏碎,或将稻苗生长点剪碎,置于表面皿上加少量水,其上游离出的线虫可用12~25倍解剖镜观察,该线虫雌雄均为线形。
(2)活动规律:当浸种催芽时,病种内的线虫复苏,游离到水中,遇幼芽,从芽鞘缝隙侵入,也可由病苗传播到健苗上,虫体附于生长点或叶芽及新生幼嫩叶的组织内,刺吸组织汁液,随稻株生长,逐渐向上移动,孕穗期线虫大量集中在幼穗颖壳内外,可随灌溉水传到邻近健株。
它在水稻的生长点上外寄生而取食,造成围绕花序的剑叶的皱缩和扭曲。由此导致花序隐藏在原基中而不伸展出来,或花序变小,或稻粒变小,粒数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水稻孕穗期干尖症状最为明显的原因。
(3)为害程度:不同品种的水稻受侵染的程度也不同,在感病品种中可造成产量损失20%-50%,而在抗病品种中则为20%以下。
3、防治措施:药剂浸种是种传病害最关键、最有效、最省事的防治措施,一旦大田发病,其它补救措施往往效果甚微。
16%恶线清(4%杀螟丹+12%咪鲜胺)400-700倍,浸种48(温高23℃以上)-60(温低18-20℃)小时。浸种后不需清水冲洗,淋干水直接拌种或播种。
(二)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由真菌引起,从种子萌发到成熟都有发病。病株表现前期徒长,后期死秧,上有红色霉层。
1、症状: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就会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
3、防治方法:与干尖线虫病一样,水稻恶苗病也是由种子带菌引起,用药浸种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最佳措施。一般田间发病无好方法可补救同干尖线虫病一齐药剂浸种。
如果出现田间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有三个:一是水稻播种前未进行种子处理;二是种子处理剂选择不当;三是使用技术没有到位。
防治药剂及方法同干尖线虫病。
另外据介绍,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浸种,对水稻恶苗病有较好的防效,可以做做试验看看效果怎样。 该药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有内吸输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