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辣椒种植技术与管理
近年来“两红”产业为焉耆垦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辣椒更是焉耆垦区各农户致富的产业,辣椒中的羊角椒具有色泽鲜艳、红色素高,辣椒素含量适中,口感适宜的特点,既是人们食用和烹调的美味佳肴,同时还是有机生物色素的上成原料。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已逐步稳定了羊角椒在223团的主栽品种为大将、火鹤三号、红龙13等品种,并先后推广了常压滴灌、加压滴灌、育苗移栽等先进技术,使223团羊角椒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升,今年223团羊角椒种植面积9177亩,平均单产为480.8kg,最高单产达到了815kg,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土地条件
1.对土地的选择:种植羊角椒的土地要求比西红柿严格,应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通透性好的中性土壤,前茬以小麦、水稻、打瓜为宜,与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2.土地处理:我团羊角椒以平铺加压滴灌种植为主,开沟起垄为辅,加压滴灌平铺种植的在冬天达到待播状态后,开春进行压、磨作业后铺膜,铺膜前进行芽前封闭,亩用氟乐灵130g,亩工作液达到30kg,铺膜的同时进行滴灌管带的铺设。起垄栽培的条田,进行秋灌冬耕,链式机车对角复式作业平整土地,达到“齐、平、净、松、碎、墒” 标准,在土壤上冻前,机车进行开沟,秋开沟的优点在于冬、春的一冻一化有利于土壤、特别是有利于种床土壤的疏松,开春后用小四轮整沟铺膜。
二、培育壮苗
223团羊角椒全部采用育苗移栽,通过多年移栽的与直播的对比,增产幅度达到15-20%,头年11月中旬及时扣棚升温,元月底、2月初装盘、点钟、浸盘、催芽,培育优质壮苗是高产的基础。
1.育苗中把握好“三消毒”
由于棚室中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并加上多年进行茄科作物的育苗工作,土壤中病菌的基数大,为防止秧苗带病移栽,需做好“三消毒”工作:
1.1是在播种前三天进行棚室消毒:方法有两个:一是每个标准棚用45%的百菌清烟雾剂200~300g或用30%的速克灵300-500g,均匀放置,分别点燃,密闭烟熏2~3小时。二是硫磺烟熏法,选晴天进行,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4g,锯末8g,于晚上7时每2m一个点堆放锯末,摊平后上层撒一层硫磺粉,倒入少量酒精,逐个点燃,24小时后放风排烟。第二个方法效益好、成本低、取材方便,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1.2是种子消毒
常规的方法是温汤浸种和种子包衣,温汤浸种即是把种子放在50度(两开一凉)的温水中,不断搅拌,并随时补充热水,保持水温,浸泡15-30分钟后捞出,再用凉水浸泡2-3小时,种子包衣可选用2.5%的适乐时进行,先在适乐时中加入少量的水调成糊状,再按10ml适乐时拌2kg种子的比例加入种子搅拌均匀,使药剂均匀地粘附在种子的表面上,晾干即可播种,而针对羊角椒的病毒病的种子处理方法,必须使用10%的磷酸三钠或高锰酸钾400倍液浸种20-30分钟,捞出后洗净种子表面的药液,再浸种催芽,才能有效地防止种子带毒。
1.3是营养土消毒
在基质与蛭石混合的时候,用多菌灵或土菌灵与混合料1:1000-1500倍(即1份多菌灵与1000-1500份混合料混合)混成药土,在羊角椒上不推荐使用五氯硝基苯。
2.把握好“三期”的温度
2.1是催芽期的温度,原则上是“高温催芽”,棚温白天为30-35度,夜间为15-18度,但是羊角椒种子适应变温发芽,所以催芽前期温度可以低一点,白天为22-23度,24小时后增至30-35度,种子“露白”后 温度降至20-25度,进行“蹲芽”处理,技术难度较大。
2.2是苗期温度,原则上是“低温养苗”,白天20-25度,夜间12-15度,严禁高温,以免温度过高,节间伸长过快,形成“高脚苗”。
2.3是炼苗期温度:在移栽前10天开始炼苗,白天15-20度,夜间5-10度,在幼苗不受冻害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夜间温度,移栽前三天要大敞大晾,以使幼苗充分适应外界环境,炼苗时一定要注意逐步进行,不能一步到位。
3. 注意苗期的促控结合
羊角椒壮苗的标准是株高17cm、主茎叶片数8-9片。为了培育适龄壮苗,必须做到促、控结合,2-3叶期可用磷酸二氢钾1:300、叶霸1:400液进行叶面喷施,3-4叶期可用0.2%的尿素加0.1%的磷酸二氢钾再加一些微肥进行喷施,对一些僵苗,可用0.2%尿素+0.1%硫酸锌+30ppm的天然芸苔素进行促苗,对个别长势旺的秧苗可用矮壮素进行调控,切忌使用多效唑,(因为矮壮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的伸长,而不影响细胞的分裂,不影响秧苗的生长和发育,多效唑则既影响细胞的伸长也影响细胞的分裂,对秧苗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并且容易造成僵苗,移栽到大田后缓苗慢,缓苗后节间不伸长,顶端优势弱,分枝过多 ,)
三、移栽
1.移栽前的准备
不管沟植还是平铺,合理密植、匀植是一个关键因素,在移栽前或在铺膜的同时在覆土滚筒上确定好株距的定桩,提前把洞打好,确保株距的一致性,并且洞深保证在8cm左右,可以保证移栽时的质量,防止后期植株的倒伏,一般羊角椒的株距为18-20cm,亩保苗株数为8000-9000株,为搞好栽苗前的消毒工作和保证移栽成活率,在卸苗的地方修建一个简易的水池,用来浸泡秧盘,在浸盘的同时依据水量加入多菌灵和生根等药剂进行移栽前的最后一次消毒。
2.移栽
日期及质量:定植前关注天气预报,在温度稳定在20度时尽早移栽,一般在10/4-25/4之间完成,20/4前结束,栽苗时按株距均匀定植,移栽深度5-8cm,每穴双株,总的原则是:小苗宜栽浅、大苗宜栽深,以子叶节与地面平行为宜,确保栽苗质量。
四、田间管理
羊角椒高产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前期狠促根、稳促秧,盛果期抓壮秧、促开花结果,结果后期抓好保秧复壮,成熟期防早衰、防贪青晚熟”。
1.灌溉管理
羊角椒的根系不发达,茎基部不易发生不定根,根系入土浅,受伤后根系的再生能力差,与西红柿相比对水份的要求更加严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涝,特别是移栽的羊角椒,主根被切断后,根系入土更浅,不经常供水较难获得丰收,一般条田移栽后及时进第一个水,以利营养土与土壤接合,以供给幼苗水份,保证成活率,底墒较好的条田可于移栽后5-7天进一水,此时可发现幼苗根系已扎入土壤,有利于增加植株根系,防止后期倒伏、增加产量,7天之后及时进二水,促缓苗,特别是在个别带点盐碱的条田,及时进二水非常关键,灌水应根据土壤条件和植株的长势、长相确定间隔时期,二水过后能进机车及时进行中耕,2-3次,破除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根系发育,全期灌水6-7次,因地制宜,以轻灌、勤灌为原则,但是在前期,在墒情一般的情况下,以保证地温为主,能不灌则不灌,因为小苗栽后,地温低于16度生根缓慢,反而不利缓苗,长期低于13度则要停止生长,甚至死苗。灌水时一要注意灌水时间避开高温炎热的中午,以免灌后土温急剧下降,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二是要注意避开盛花期,以免灌水后营养生长过旺,引起落花。
2.肥料管理
羊角椒单株座果量大,需肥量较大,要想获得高产,全期投肥90-100kg,氮磷钾比为1:0.7:0.3,施肥原则上是“施足基肥、重施花果肥、补施叶面肥”,加压平铺滴灌的条田,结合秋耕全层施肥每亩尿素8kg,二胺25公斤,硫酸钾10kg,结合生育期灌水随水滴入1号肥15kg,2号肥20kg,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10kg。沟植起垄栽培的条田,结合秋开沟每亩二胺25kg,尿素10kg,硫酸钾10kg,施肥的位置为沟沿5-8厘米,深度10-15厘米,移栽秧苗缓苗后结合中耕再带入尿素20kg,二铵10kg,硫酸钾10kg,在座果盛期,约在10/7左右,田间植株叶色开始发黄时,用每亩10kg尿素撒于沟内,补充养分,
羊角椒各生育期对各种营养元素要求不同,除采用基施和追施之外,应采用叶面追肥的方法,叶面喷施见效快,针对性强,缺点是利用率低,受气候条件限制多。羊角椒花芽分化一般在幼苗3-4片真叶、茎粗0.15-0.2cm时开始,这个时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加强温度、光照管理的同时适当叶面喷施硼肥2000-3000倍液,2-3次,促进花芽分化。羊角椒苗期是磷素的营养临界期,此时,种子中的磷素营养已经耗尽,而根系尚弱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可用磷酸二氢钾1000-1500倍液喷施2-3次,效果较好。锌元素是作物体内生长素合成必须的元素,在作物苗期,为促使作物生长,可用硫酸锌1000-1500倍液喷施。
羊角椒这个作物对钙的吸收比较困难,脐腐现象比较严重,在生产中对钙的喷施还存在很多的误区,一是要早补钙,不能等到症状出现后才补,应该苗期一次,中期一次,幼果期一次,全期三次,二是由于钙元素在植株体内不易移动,补钙难度较大,用三料磷溶解补钙,溶解差、利用率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可用果蔬钙肥1000-2000倍液2-3次,效果较好,该钙肥是目前唯一能直接在植物韧皮部运输的钙制剂,含量高、吸收好。
3. 病虫害防治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新品种的引进,栽培技术的改善等,使羊角椒的生长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使病害组成发生了改变,各种病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一些次要病害变成了主要病害,造成羊角椒减产,甚至绝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3.1猝倒病
常见的症状是烂种、死苗和猝倒,出苗后真叶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致使幼茎基部发生水浸状病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子叶来不及凋萎幼苗即倒伏地面,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防治上可选用72.2%的普力克800-1000液喷施,64%的杀毒矾500-800倍液,同时喷施500-1000倍的磷酸二氢钾和1000-2000倍的氯化钙,提高抗病力。
3.2立枯病
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病苗茎基部变褐,后病部缢缩,稍大苗则白天萎焉,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后幼苗多 站立凋枯死亡,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防治上可用72.2%的普力克800-1000液喷施,50%的福美双800-1000倍液喷施,同时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3.3疫病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主要危害在成株期,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染病始于蒂部,茎和枝染病多从分枝杈处开始,病部以上的枝叶迅速凋萎,病部明显缢缩,造成地上部折倒。防治上一是选用早熟避病或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二是培育壮苗,合理稀植,三是加强田管,雨后及时排水,四是药剂防治,可选用25%甲霜灵500-800倍液,72%的杜邦克露600-800倍液。
3.4病毒病
羊角椒病毒病是严重影响羊角椒丰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传播速度快,能同时为害叶、果实,甚至造成绝产,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病毒病是一种能够同时为害叶、花、果的系统性病害,主要症状有花叶、黄化、皱缩、条斑等,防治上一是选育抗病品种,二是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可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3—4小时,然后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3—4小时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捞出后反复冲洗干净种子上的药液。三是防病先治虫,搞好蚜虫和白粉虱的防治,四是用药预防,大棚育苗时、定植后,及时进行羊角椒病毒病的预防工作,每10天左右喷洒一次下列药剂:0.1%-0.2%的硫酸锌,宁南霉素300倍液,病毒K(抗病威、消毒立逃)1000倍液,连续3-4次。
3.5白粉病
由次要病害升级为主要病害,在我区一般发生在辣椒生长发育的后期,2008年于7月25日大田开始发病,2009年7月20日在六连辣椒地首发,到8月20日全团各单位进行普查,发病条田达到了90%。白粉病仅危害叶片,老叶、嫩叶均可染病,病叶正面有褪绿斑块,背面产出白色粉状物,严重时致全叶变黄,病害流行时,白粉迅速增加,覆满整个叶片,叶柄产生离层,大量脱落形成光杆,这一点与枯萎病相似。白粉病的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药剂防治:可选用20%的三唑酮乳油1500倍,50%硫悬浮剂300倍,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12.5%的碃菌唑(阿米西达)乳油2000倍,
3.6棉铃虫
棉铃虫在我区一年发生三代,常有世代重叠现象;在我地区第一代幼虫危害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第一代棉铃虫危害较小,第二代幼虫危害期在7月下旬和8月初,第三代危害期在8月中下旬,2009年由于2、3、4月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而5月份气温比往年偏低,5月5日至8日连续4晚黑光灯都没有诱到成虫,第一代幼虫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并且危害时期较长,给第二代棉铃虫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田间调查6月12日第二代幼虫已开始危害,而有的条田7月20日第二代才达到危害高峰,相当一部分条条田7月底危害严重,满天星的辣椒都被虫蛀后脱落,严重影响产量。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一般要狠控第二代,降低三、四代的基数,常用的药剂有:2.0%阿维菌素1000-1500倍等。化学防治选用药剂时要保护棉铃虫和蚜虫天敌的药剂,绝对不能选用灭生性的杀虫剂,以免棉铃虫防治好了而蚜虫大发生。
3.7蚜虫
孤雌生殖,一年多代,以成虫或幼虫栖息在叶背面和嫩梢、嫩茎上吸食汁液,羊角椒幼苗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危害严重时整张叶片卷成一团,生长停滞、整株萎焉死亡,蚜虫还会传播病毒,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叶片上,引起霉污病的发生,或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霉污斑,使叶片的生理机能受到阻碍,不但影响产量,还影响品质。防治上一是发现中心株及时点片挑治,二是适当提高田间湿度,创造不适合蚜虫生长的环境,三是选用药剂时选择保护天敌的药剂,如蚍虫啉类、啶虫咪类等针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药剂,可用20%的康福多可溶性液剂进行滴灌,每亩20-70ml,或进行叶面喷施,每亩10-15ml,或用70%的艾美乐水分散粒剂进行喷雾,每亩用量为1克。
五、适时收获、科学晾晒
在羊角椒达到充分成熟、着色良好的时候收获,可使干椒品质好、色价高,移栽羊角椒一般在9中旬开始收获,收时注意采收质量,少收病果、白皮果、虫果,不夹带枝杆、叶片。采收好的羊角椒要及时拉到干燥、通风的戈壁滩上晾晒,摊开时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摊晒厚度不可超过20cm,太厚羊角椒容易腐烂,并且干湿不均,太薄则容易晒成花皮,要勤翻动,7—10天后起垄晾晒,再晒7—10天,两垄合一垄,逐渐增厚,不可用力挤压,要保持蓬松透气,当达到手握无气、手捻不转、对折不断的时候就可起堆进行分选,将杂质、花皮、烂果、水椒选出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