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种植技术西部紫花苜蓿种植的几点建议

西部紫花苜蓿种植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11-19 17:14分类:种植技术
饲草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对于我国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实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紫花苜蓿具有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物固氮能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因此作为了首选牧草品种得到大力发展。

  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展紫花苜蓿产业,引进不少国外新品种,这其中不乏成功的范例,涌现了不少新的苜蓿产区,促进了我国紫花苜蓿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由于盲目引种,造成大量损失。为了防止今后出现类似情况,以免造成投资方的大量损失,结合近几年的试验结果,对吉林省西部种植紫花苜蓿提出如下建议:

  1引种国外品种要慎重

  从2000年到2003年,我们先后引进了57个国内外苜蓿品种进行评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吉林省西部种植紫花苜蓿,应主要种植国内紫花苜蓿品种,首选品种应为肇东苜蓿、公农1号苜蓿,公农2号苜蓿、龙牧801苜蓿、龙牧803苜蓿以及草原1号苜蓿和敖汉苜蓿都可作为选择品种。由于国外紫花苜蓿品种普遍存在抗寒性较差,越冬极不稳定的缺点,因此,引进国外紫花苜蓿品种应慎之又慎。

  2引进国外品种应进行多年试验

  内蒙古自治区呼仑贝尔盟,1998年对引进的美国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小区试验,1999年引进种植了表现较好的13个紫花苜蓿品种,当年生长表现良好,2000年春季返青率达70%到75%,但到了2001年5月下旬,返青不到20%o。吉林省西部2000年春季和秋季种植的近800公顷紫花苜蓿,2001年安全越冬,2002年发生了大面积冻害,95%以上的紫花苜蓿被冻死,该品种是从1999年种植,2000年安全越冬的24个紫花苜蓿品种中选择出来的。因此,从以上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引进国外品种只进行1~2年的小区试验就进行大面积引种,是不科学的。

  按照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规定,国外引进的多年生牧草品种必须具有3~4年的适应性试验资料,才可以决定该品种是否适宜在当地推广。但根据我们所作试验的结果,此种说法也是不完善的。如果在3~4年的试验观察期间,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气候条件,得到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的?因此,吉林省西部引种国外紫花苜蓿品种,一定要有3~4年的田间评比试验,而且试验期间要经历无雪覆盖的冬天,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客观的结论。即使冬天很冷,极端温度很低,只要有雪被覆盖,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2002年吉林省西部引种苜蓿的大面积之死已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3苜蓿秋眠性与抗寒性的关系

  近几年,随着国外苜蓿品种引进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内种子公司的宣传、炒作,对于苜蓿品种的秋眠性,国内产业界的许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许多人并不一定清楚苜蓿秋眠性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而是简单地认为苜蓿的秋眠性就代表了抗寒性,秋眠性强的品种就是抗寒性强的品种,秋眠等级为1~3的品种就可以在东北种植。

  苜蓿的秋眠性实际上是与日照变化有关的一种秋季生长特性,是对短日照的一种生长反应。在高纬度地区秋季日照长度的降低,引起苜蓿植株生长速度下降、枝条出现俯卧式生长,这种特性即为苜蓿的秋眠性。具有这种特性的苜蓿品种即为秋眠苜蓿,而不表现这种现象的苜蓿则为非秋眠苜蓿。在极端秋眠和极端非秋眠的品种之间还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并可依次将苜蓿品种分为不同的秋眠级。秋眠性只在秋季刈割后的再生过程中才能观察到。一般秋眠性极强的苜蓿品种在秋季的生长微乎其微,刈割之后恢复生长也很慢;而秋眠性弱的品种在秋季生长旺盛,且刈割后能很快得以恢复。一般苜蓿的秋眠性和抗寒性之间存在表型上的相关性,因此,传统观点认为,秋眠型强的苜蓿品种抗寒性强,但产草量相对较低,再生较慢;非秋眠型苜蓿产量高,再生快,但耐寒性差;半秋眠型苜蓿品种介于两者之间很多人甚至将秋眠性与抗寒性这两个概念相互替代,以至在评价苜蓿的抗寒性时并不测定越冬率,而是直接用秋眠等级来预测抗寒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呼伦贝尔盟紫花苜蓿种植时,美国专家根据美国的经验选用了13个秋眠等级为1~4的品种,主要为秋眠等级2~3的品种,才造成了当时的结果。我们的试验结果显示,国内北方几个主要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均高于国外紫花苜蓿品种,但秋季的生长速度却高于部分秋眠型的苜蓿品种,这于卢欣石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积温的高低不能够完全反映气温高低的变化,尤其不能反映对苜蓿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或破坏作用的极端低温。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季风特征,即主要集中在夏季,造成夏季的雨热同季、高温高湿;而冬季气温低于北半球同纬度其它地区,且降雪少,植物缺乏雪被保护。在秋末冬初、初春时节大地温度的升降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寒潮爆发与进退,往往造成苜蓿因早霜冻或倒春寒而死亡。秋眠性理论是在美国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明确不同秋眠等级的品种适宜相应的栽培地区。而在中国则尚未进行类似研究,特别是未系统进行过美国不同秋眠性品种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因此,按照国外苜蓿品种的休眠级数来指导国内苜蓿种植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

  4适宜的播种时间

  适宜的播种时期是紫花苜蓿能否成功建植和获得丰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种植紫花苜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吉林省西部种植紫花苜蓿,在选择种植时间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苜蓿能否安全越冬;二是土壤的水份是否适宜播种,以及苗期水份能否充分供应;三是杂草危害的程度;春季播种,主要遇到水份不能保证供应,即使正常出苗,也常常遇到苗期旱死的现象,同时早期播种,易受杂草的危害。播种较晚,苜蓿生长较慢,根部贮存的营养不足,常常造成严重冻害,不能安全越冬。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选择抗寒的适宜品种是最至关重要的,在此前提下,吉林省西部播种苜蓿的最晚日期不应晚于8月1日(即8月5日之前正常出苗)。结合吉林省的降雨状况,播种紫花苜蓿的适宜播期应为6月15日~8月1日。在有灌溉的条件下,结合化学除草,播期应越早越好,可在春季(日平均温度超过5℃)播种。

  5适宜的播种密度

  适宜播种密度对紫花苜蓿能否获得丰产有重要影响。我们设计了两个试验:一个是不同播量对紫花苜蓿生物产量的影响:另一个为不同播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两个试验均设计6个播量,试验材料为肇东苜蓿。播量对生物产量影响试验的播量(kg/公顷)分别为22.50,18.75,15.00,11.25,7.50,3.75kg,实际密度:864,721,576,432,288和144株/平方米。初步结果为:随着播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生物产量不断增加,当播量达到11.25kg/公顷时,生物产量增加趋缓。本试验中最高生物产量(鲜草)16785.0kg/公顷,此时播量为22.5kg/公顷。

  播量对种子产量影响试验播量(kg/公顷)分别为15.0,12.0,9.0,6.0,3.0,1.5kg,实际密度:576,462,346,230,116,58(株/平方米)。初步结果为:随着播量增加,种子产量不断增加,达到峰值后,又趋于下降。当播量为9.0kg/公顷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为218.0kg/公顷。

  综合来看,在进行紫花苜蓿牧草生产时,应适当提高播量,播量应在11.25kg/公顷以上:在进行种子生产时,应控制播量不宜过大,适宜播量在9.0kg/公顷时为宜。

  6苜蓿的杂草防除

  在苜蓿建植中,由于苜蓿种子小,播后苗期生长缓慢,与杂草竞争能力差,易受田间杂草危害。出苗后如不及时控制杂草,就会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紫花苜蓿刁;同程度的减产甚至导致建植失败。此外,如果杂草在苜蓿草产品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就会严重影响牧草的质量,最终使该产品失去竞争力(苜蓿商品草进入国际市场的检验标准中规定:杂草含量在8%以下)。杂草对苜蓿建植的成败、生长和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杂草危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时有发生。

  用人畜力机械除掉杂草,不仅用工量大、成本高,而且大面积、规模化种植时,使除草成为不可能。因此,选择出适用于苜蓿地建植的、高效、低毒的除草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进行了以美国AE733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的杂草防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普施特、咪唑乙烟酸水剂对苜蓿田中杂草防除效果好,但播后苗前喷撒时对苜蓿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乙草胺对苜蓿没有产生药害,苜蓿生长旺盛,但防除杂草一般。杀草喹水剂、苯达松对苜蓿产生药害,植株低矮,防除杂草效果一般。农草全净、利谷隆对苜蓿产生严重药害。综合来看,普施特、咪唑乙烟酸水剂可以应用于苜蓿田中防除杂草,应在苗后早期施用。

  在此试验基础上,又进行了以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苗后早期施用普施特、咪草烟、豆施乐、豆草除等咪唑啉酮类除草剂,防除杂草效果较好,但各除草剂之间对灭除杂草效果差别不大。

  7苜蓿的节水灌溉

  紫花苜蓿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500~800mm的地区,不足400mm的地区需要补充灌水。就吉林省西部的广大地区而言,降水量只有400mm左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在这个地区种植紫花苜蓿,要想获得理想的产量和较好的效益应补充灌水。

  吉林省西部水资源相对匮乏,采用科学的灌溉技术和合理的灌溉定额对提高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节约用水,最大限度的发挥灌水效益,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进行了以公农1号苜蓿为材料的灌水试验。试验结果为:不浇水或浇第一水较迟的处理,第一茬的牧草产量低于第二茬的牧草产量,但灌第一水较早的处理第一茬产量高于第二茬产量。从本试验来看,紫花苜蓿应在返青地温上升后立即灌水,可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紫花苜蓿开花期后灌水对苜蓿产量影响不大;第二茬和第三茬苜蓿不需要灌水。

  8苜蓿的播种方式

  垄作是东北地区农作物的主要种植方式,有利于春季地温的提高和雨季的排水,对农作物的丰产有重要影响。同样,在东北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时,多数农民也采用垄作(垄台种植)的方式。

  苜蓿近地面上的根冠为根颈,它连接着根系和地上枝条,是春季枝条再生的部位,是苜蓿的重要器官。一个苜蓿品种的抗寒能力是和它的根颈抵御严寒的能力相关的,也和该品种根颈的入土深度息息相关。种植紫花苜蓿时(如垄作)在垄台上种植紫花苜蓿,则苜蓿的根颈虽然有土覆盖,除底部外其它均暴露在周围寒冷的空气中,加之冬天风大,根茎很容易受到伤害;同样是垄作,但是在垄沟里种植,苜蓿的根茎除了上部暴露在空气中外,其它都被土壤包围,加之沙土在风力的作用下,吹到沟里,对苜蓿的根茎有一种覆盖作用,可以显著提高苜蓿的越冬率。我们所作的试验也表明,苜蓿的越冬率:垄沟种>平种(不起垄)>垄台种植。因此,吉林省西部种植紫花苜蓿时,在选择抗寒品种的基础上,最好不要采用垄台种植苜蓿的方式。


水稻插秧机使用注意事项 不同种类当归的植物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