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常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食用菌接种后营养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覆土后常“钻”出地面,并形成菌被。出现这种情况与菌种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土层含水量较少、培养料含氮量过高、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过大等都易引起菌丝徒长,产生“冒菌丝”现象。
常见的防治方法:选用优质菌种;将板结的菌被撬松、破坏掉;覆盖细土,增大通风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用喷重水的方法促使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喷施生长调节剂,促使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2.菌丝萎缩退化
在发菌及出菇阶段,有时会出现菌丝发黄、发黑、萎缩退化甚至死亡的现象。
料害 碳氮比失调、培养料酸化、滋生杂菌、消毒杀菌药剂使用不当、料内残留有害物质等均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对此应加强预防,搞好培养料的配制与发酵,并认真检查培养料,测试酸碱度,找出具体原因,视不同原因与菌丝退化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若是培养料酸化,应喷适量石灰水调节;若因消毒剂不当引起菌丝退化,应重新调整培养料,进行补充接种。
湿度过大 菌丝怕湿不怕干。如果出菇期喷水过多,覆土过薄,水渗入料内,会造成菌丝萎缩,甚至死亡。发生这种情,况要注意通风散湿,并适当改变喷水方法,喷水不宜过大、过急。
高温热害 在高温、闷热且通风不良条件下,菌丝易发黄死亡。可通过加强通风、调温控湿,使菌丝恢复生长。
菌丝活力不强 若因菌丝本身生活力差而造成菌丝细弱、萎缩的,在覆土前可喷三十烷醇、蛋白胨溶液或蘑菇健壮剂,促其恢复生长,使菌丝健壮。
3.畸形菇
薄皮菇 培养料过薄、养分不足;覆土过薄;菌丝生活力不强或菌丝徒长、板结,出菇部位高;菇房通风不良,高温、高湿;出菇密度大,生长过快,养分跟不上;菌丝老化,吸收养分能力下降等,都会产生薄皮菇。
防治方法:前期搞好培养料的发酵,合理覆土,生长期加强通风,降低菇房温度及湿度,适当追肥,补充养分等。
空心菇 形成原因:气湿较高,幼菇生长迅速,土层水分不足;幼菇生长过程中气温先高后低,培养料先干后湿,培养料上湿下干,土层较湿,料层较干;菌盖表面水分蒸发量大,菌柄中间缺水。
防治方法:维持菇棚合适的温、湿度,高湿期应早、晚通风,中午关窗,避免温度过高以及水分蒸发过快;保证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90%;出菇水和结菇水要喷足,避免出现外湿内干、上湿下干现象。
硬开伞 气温突然下降,气温与料温、气温与土温反差较大,细土湿度过高而菇棚温度过低等,使菇体养分代谢紊乱,造成土层中的菌柄与土上的菌盖生长不平衡而产生分裂分离,进而形成硬开伞。
防治方法:注意保温,不让冷风吹进菇棚,减少温度变化,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和培养料含水量。
地雷菇 形成原因:覆土后通风过程,土层含水量过低;土层内菌丝萎缩,播种后发菌迟;气温偏低;料内混有泥土。
防治方法:适量喷水,保持土层合适的含水量;覆土不宜超过3厘米;不使用掺土的牛粪等。
长柄菇 产生原因是空气相对湿度过高、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菌丝衰老、土层菌丝生长无力。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换气,喷施蘑菇健壮剂。
球菇 播种时种块过大,覆土厚度不均匀,培养料含水量不均,几个或几十个子实体拥挤在一起等会导致产生球菇。防治方法:播种时把菌种撒匀;适当增加覆土厚度,均匀覆土,合理调节水分。
铁锈斑菇 床面喷水后未及时开门通风,菇房湿度过大,子实体表面积存小水珠,时间长后会产生铁锈色斑点。
防治方法:喷水后延长通风时间,阴湿天气搞好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挑选好的覆土材料。
鳞片菇 气温偏低,菇棚偏干,环境干湿度差突然加大,菌盖容易产生鳞片。
防治方法:出菇期注意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稳定,防止冷风突然袭击菇棚等。
红根菇 多是产菇前喷水过多,土层含水量过大;过量使用葡萄糖溶液;所喷石灰水、尿素溶液浓度过高;通风不良。
防治方法:产菇期土层含水量不能过高;采菇前菇床不能喷水;菇床喷石灰水或追肥时,要注意把握好浓度。
玫瑰冠菇 即菇盖边缘翻翘卷起,菌褶长到菌盖表面,褶片泛红变色,象玫瑰色鸡冠。多由化学物质污染引起,如培养料内混入了矿物油或酚类化合物;菇房内、菇房附近喷洒了农药,产生一定量的有害气体,都会导致产生玫瑰色鸡冠菇。
防治方法:存放油或农药的仓库不宜改作菇房;不用被化学物质污染的土作覆土材料;菇房内不能用煤油灯照明,用煤炉或木材炉加温的,要加强通风换气;培养料建堆时不能与矿物油或酚类物质接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