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早熟种植技术
工作人员在收获莲藕。
武汉未来5年重磅扶持的四大农业产业链中,打造高质量“菜篮子”产业链,可以说是与市民生活最贴近的。根据规划,全市将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生产基地+电子商务+社区”“生产基地+商超”等产销一体化模式,积极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鼓励农产品向功能食品、保健品、生物产品等领域拓展,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长江日报推出的“探营武汉现代农业”第三站,记者走进位于江夏区武当村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探寻这家本土现代化莲藕生产企业如何守护市民餐桌上的那碗藕。
□ 长江日报记者胡毅 通讯员高道军 陈仲成
秋冬正值莲藕消费高峰期,从藕塘中的泥巴藕,到市民餐桌上香喷喷的藕丁、藕片、藕汤,本土现代化莲藕生产企业是怎么做的?
11月9日,记者抵达位于江夏区武当村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莲藕车间时,工人正在车间加工莲藕,动作娴熟,剥皮、清洗、装袋、装箱……
鲜藕上市期,每天这里出产的莲藕超过10吨,每年近5000吨莲藕从这里销往东南亚各国及本地的中百、盒马等商超。
作为本土莲藕供应大户,金水祺良成立后不久,就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达成深度合作,依靠科技,提升莲藕产业发展水平,保障市场供应,并从病虫害防治、综合种养等多个维度,提升食品质量安全,守护市民餐桌上的那碗藕。
■ 科学种植,为莲藕提产保供
金水祺良6000余亩的莲藕种植基地中,有近700亩种植的是鄂莲10号莲藕,采取的是近年来新探索的“返青早熟栽培”技术,提早了鲜藕上市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在今年本土蔬菜普遍供不应求时,加快了莲藕产品的补给。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正高职高级农艺师黄新芳介绍,这项栽培技术,是利用早熟莲藕品种鄂莲10号的特点,第一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定植,7月上中旬采收大藕上市,小藕做为种藕重新定植,当年不再采挖;留下来的种藕,第二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采收鲜藕上市,如此循环。采用这种技术生产的鲜藕,上市期比普通栽培的藕提早20天以上,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为莲藕保供作出了贡献。
2010年成立的金水祺良,2012年开始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在园区开辟莲藕示范种植基地。近十年来,园区莲藕种植面积从3000亩扩充至6000亩。从“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生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三五”农业农村部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岗位”和“莲藕品种改良岗位”,到今年的湖北省“十大农业产业链工程——莲产业链”,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鄂莲5号、鄂莲6号、鄂莲7号、鄂莲9号、鄂莲10号、“小白胖”莲藕等鄂莲系列新品种,都是在金水祺良的示范基地试验栽培成熟后,再向全市范围推广,最终飞向市民餐桌。
此外,金水祺良还依托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科技力量,大力推广杀虫灯等生物防治模式,提升莲藕产品的质量安全。今年,双方进一步探寻莲藕与小龙虾和财鱼综合种养模式,尝试进一步提升产量及生产效益。
■ 扩充产业体系,助力农户增收
金水祺良现有超过百名员工,80%都来自武当村。武当村是个移民村,绝大部分村民是丹江口人,“南水北调”时迁徙来此。
“很多村民都不会种地。”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近货说,“尽管企业是深圳茂雄实业的一家子公司,我们用工时还是采取移民优先原则,希望身体力行助力村民增收。”
吴近货介绍,金水祺良的用人原则是:当地65岁以下具备劳动能力者均可面试上岗。“员工中不乏残疾人,有一位双手残疾的村民,以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来公司打不定期零工后负责剥藕皮,现在月收入已经超过了2000元。企业大部分员工的月收入都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部分员工的月收入可以超过6000元。”
“公司的产业链一直在扩充。以往,种养的莲藕大部分出口东南亚,去年企业开启了内循环,为本地中百、盒马等商超供货,仅去年一年,内循环销售量就达到了1800吨。今年加上深加工脆藕片和藕丁等产品的扩容,预计公司的莲藕产品总销量将超过5000吨,用工量也将进一步增加。”吴近货说,“我们一方面将继续践行科技种养,为本土保供的同时,输出更多优良莲藕品种;另一方面,我们将不断践行本土用工原则,助力农户增收,让村民们都富起来。”
本版策划/刘元聪 李英波 统筹/贾蓓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