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近几年玉米螟在吉林省白城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玉米螟是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其发生范围大,面积广,危害重。尤其近2年在白城地区的玉米高产区发生和危害严重,玉米的受害株率为40%左右,减产20%~30%,而且由于玉米螟的危害造成伤口在成熟后期湿度大的年份大量引发玉米穗腐病,造成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严重下降。同时还危害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减产,严重影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发展[1-2].
根据的笔者认为近年玉米螟发生危害加重的原因如下:首先,农户防虫意识淡薄,未认识到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除粘玉米和甜玉米外进行田间防虫的农户还不是很多;其次,玉米秆秋季留在田间不集中收回到家中,该种散放现象脱离了秸秆的统一管理和烧毁,增加了越冬害虫的越冬基数,其是近年玉米螟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再次,近几年感虫品种的推广,加之气候因素适宜,为玉米螟的猖獗危害提供了便利条件[3];另外,近年来甜玉米和粘玉米的扩大种植,致使危害加重,往往造成严重的产量和质量上的损失。因此,玉米螟的防治是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农业防治
1.1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应加强消灭越冬幼虫和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措施,于越冬幼虫羽化前,处理高粱、玉米、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4].有虫秸秆可以作燃料,应该先烧虫量大的,后烧虫量小的,尽可能在越冬幼虫化蛹前全部烧掉;也可铡细、铡碎后留作牲畜饲料秆;对用作轻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进行封垛存放,且尽量做到隔年启用。
1.2设置诱集田
根据雌蛾常选择生长旺盛、高大茂密的植株进行产卵的习性,可对少数早播春玉米田块加强肥水管理,保证其早发,引诱雌成虫产卵,再用辛硫磷颗粒剂等集中杀灭,防治效果达90%.故可选择越冬场所附近的地块种植小面积的诱集田、诱集带,于春玉米播种前约1个月进行诱集。
1.3选用抗螟品种
应尽量选择具有优良抗虫性的玉米品种,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情况或符合当地种植经验的抗螟品种。
2生物防治
以菌治螟和以虫治虫。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是经多年生产应用证明对玉米螟有明显防治效果的微生物杀虫剂,既可用于防治越冬幼虫,又可制成颗粒剂在心叶中期杀螟[5].而释放赤眼蜂是防治玉米螟的有效措施。
2.1白僵菌封垛
早春封垛防治越冬幼虫。于每年越冬幼虫化蛹前,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初,对烧剩的寄主作物秸秆和根茬喷洒白僵菌孢子粉100 g/m3封垛,垛面1 m2喷1个点,直到垛面可见“白烟”.一般封垛后的杀虫效果达80%以上,成虫羽化显著减少,在同一地区连年使用白僵菌防治,还有累积增效作用,吉林省要求在5月15日前完成封垛。
2.2释放赤眼蜂
田间释放赤眼蜂,可以防治玉米螟。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种是松毛虫赤眼蜂。可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初始,人工向田间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会在玉米螟卵内产卵,使玉米螟虫卵无法孵化成幼虫,从而较好地防治玉米螟。赤眼蜂释放入田10~12 d后,其子代蜂经过发育,成熟羽化,将继续寄生新的玉米螟卵,一般情况下,子代赤眼蜂可对田间玉米螟持续实现控制作用直至9月。释放位置布局:以放蜂田的第20条垄边垄作为第1个放蜂垄,顺第1个放蜂垄向内再走20步为第1个释放点,继续沿垄向前走40步为第2个释放点,地头也以此类推,由第1个释放垄向下距离40条垄为第2个放蜂垄,按此法类推。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技术要求较高,必须严格把握放蜂时间和数量,同时出蜂期的湿度直接影响蜂的羽化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年份气候因素影响。具体释放时间: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再过10 d进行第1次放蜂。白城地区为西部2代区,适宜放蜂时间在6月25日左右;中、东部1~2代区约在7月5日;东部1代区约在7月10日。待间隔5 d再放第2次,总计2次。释放数量:共释放22.5万头/hm2,第1次释放10.5万头/hm2,第2次释放12.0万头/hm2.释放方法:放蜂时间应选在上午,于放蜂点选1棵玉米植株,取1片中部叶片从中间撕开1/2,卷成筒状,再用秫秸皮或牙签卡在圆筒内。田间赤眼蜂的卵寄生率超过70%,防效超过65%,增产超过450 kg/hm2,防治成本约为22.5元/hm2,投入产出比超过1∶20.
2.3喷洒苏云金杆菌
也可在玉米心叶末期前喷洒苏云金杆菌乳剂溶液,但一定要做到喷雾全面,使药液量充分接触心叶及喇叭口的苞叶,才能保证杀螟效果[6-7].另外,可以向心叶撒入苏云金杆菌配制的颗粒剂,用Bt乳剂2.25 L/hm2,加沙45~75 kg/hm2混匀,防效在80%以上;在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因为Bt是生物农药,其有效成分是一种杆菌,若被紫外线照射会降低药效。养蚕地区慎用,切勿与蚕体接触,以免中毒并引起大量死亡。
3化学防治
3.1于玉米心叶末期进行颗粒剂防治
最有利的防治时机为心叶末期,于玉米即将进入打苞前期,抽取有代表性的玉米心叶丛,剥去外部已发绿的叶片,逐片展开剩下的黄白色嫩叶,展开2~3叶后即可见内部的幼嫩雄穗,此时为典型的心叶末期;若展开4~5叶可见雄穗,即为心叶中期;若展开1叶可见雄穗,既已进入打苞期。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1.5%或3%辛硫磷颗粒剂、0.5%或1.5%对硫磷颗粒剂、0.4%敌杀死颗粒剂,选在没有露水时向玉米心叶和组成心叶的4~5片叶层内撒施,用量为1~2 g/株。为保证施药均匀,可以按比例拌入煤灰渣或细沙,装入盖上扎孔的塑料瓶抖撒入玉米心叶丛。此种方法集中杀虫,防效可达80%左右,效果显著。
3.2于玉米穗期进行药剂预防
一般用于防治第2代螟虫,向露雄期的玉米雄穗灌注50%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50%乙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药液用量均为10 mL/株。
3.3药液点花丝进行防治
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倒入小口瓶中,瓶口用带细塑料管的瓶塞塞上,然后将适量药液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即可渗入花丝,从而达到熏杀雌穗顶部危害的幼虫的目的。时间宜选择在玉米基本结束散粉、幼虫尚集中危害花丝时进行。
4结语
对玉米螟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杀灭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螟虫品种、秸秆还家烧毁和白僵菌封垛,均会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杀灭害虫最为适用且效果理想的措施是释放赤眼蜂和心叶末期撒施颗粒剂,但由于释放蜂要求由乡镇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购进和统一施用,农户单个应用受到限制。实践证明最佳杀虫办法即撒施颗粒剂,对1代玉米螟防效彻底,也大大减轻了2代玉米螟的危害,尽管增加了劳动量,但对挽回产量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的作用,适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关于2代玉米螟的穗部灌药和点花丝2种方法,农民做起来用工时多、可操性差,因此抓紧1代玉米螟的防治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