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膜喙扁蝽
为害特点膜喙扁蝽吸取灵芝菌丝和原基内的汁液,影响菌丝的生长。灵芝段木受害后,出芝量减少,灵芝个体变小,出现畸形芝;发生严重时,抑制出芝,降低灵芝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毫米,前胸背板宽3.0-4.0毫米,腹部宽3.4-4.5毫米。体扁平,体色棕褐色至黑色。头向前延伸,先端分叉。触角突起,4节,第一节较粗,第四节最短。其前半节呈褐色并密生灰色纤毛。口吻褐色,较短,伸至开放的喙沟后缘。复眼突出,半球形。前胸背板近于梯形,在前半部有不规则隆起4个,后缘中央明显向前弯曲。小盾片呈三角形。前翅基部两边平行,翅窄小。雄虫前翅伸过第七腹节背板中央,雌虫伸至该节基部,膜片翅脉凸突明显。雌虫第七腹节节侧叶角状;第九腹节后缘较平钝,其中央微突出。雄虫中央纵脊显著,腹部气门位于腹面,远离侧缘。
卵长1.8-2.0毫米,似米粒状,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泽;后期变为橘红色,并出现红色眼点。前端略大于后端,卵壳表面具明显的5-6边网状脊纹。
若虫共5龄。5龄若虫淡褐色,呈长椭圆形,头部向前方突出。触角4节,各节均具稀疏的棕色纤毛;复眼红色,较大;喙伸至前胸腹板中部,小盾片向上隆起,翅芽栗褐色,伸至第一腹节背面。腹节上瘤突排成4纵列,瘤突形状、大小不一,栗色;气门有规则地排列在腹面外侧的第二纵列之间;第四腹节背面中央有一较大的棕褐色隆状突起,第五腹节背面中央有一棕红色的小圆斑。胸腹部均密布着瘤突呈淡褐色的小点。
发生规律灵芝膜喙扁蝽在浙江一年发生二代。以成虫在土下的灵芝段木周围及底部越冬,也能在灵芝棚内紧贴土面的木片、竹片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开始活动,进行交配。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在白天及夜间均能羽化,羽化初期,虫体呈粉白色略带红色,基本上不活动,4-5小时后虫体开始硬化,体色变深,最后呈褐色或黑色。可多次交尾,交尾后1天内即可产卵,但多数在第二天开始产卵。产卵期为6-12天。多将卵产于段木木头缝隙处。6月中旬为孵化高峰期。初孵若虫群集并附着在成虫或高龄若虫体上随成虫的转移而转移扩散,三龄以后脱离成虫。7月中、下旬至8月初,多数若虫开始羽化为第一代成虫。第一代成虫于7月底至8月上、中旬产卵,第二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出现,10月底至11月初成虫陆续进入越冬期。成虫有假死性;喜阴怕光;喜群居,最多时300多头群集在一起;飞翔力较弱,在天气闷热时,在灵芝棚内可观察到飞行的虫子。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的越冬习性,越冬前在灵芝棚四周及田块周围放些木片或竹片,诱集成虫越冬,集中将其消灭。
(2)在成虫高峰期前排放新段木,可使第一批灵芝在7月以前,第二批在10月初以前收获完毕,避开虫害。
(3)实行轮作制,避免连续种植,减少虫害。
(4)化学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加5.7%百树得乳剂2000倍液或用4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加5.7%百树得乳剂2000倍液泼浇,药液用量为75千克/立方米段木。或用灌水喷雾法,利用成、若虫均有遇水后向上爬出土面的习性,可先灌水,淹没土面4-5小时,再用喷雾法喷杀。喷药后及时盖好塑料薄膜,可提高防效。
常用药剂敌敌畏乳剂、百树得乳剂、辛硫磷乳剂。